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动物粪肥和农作物废料等有机废弃物,在发酵后会产生沼气。经提纯后,这些气体可转化为一种与天然气性质相同的再生燃料——生物甲烷,既低碳又经济。
我国将试点进口生物甲烷(biomethane),测试它在发电和工业用途上的潜力。
主管能源与科技事务的人力部长陈诗龙医生,星期一(10月27日)在第18届新加坡国际能源周发表讲话时宣布,我国将设立一个最高可达300兆瓦(megawatts)电力容量的监管沙盒,以推动供应链发展,并鼓励主要业者采用生物甲烷发电。监管沙盒如同试验框架,让业者在受监管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经济发展局已在9月邀请发电公司提交方案,预计明年初选出负责统筹供需的合作伙伴。
目前,我国约95%的电力来自天然气,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根据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提供的资料,生物甲烷是一种可再生燃料,由厨余、动植物残渣等产生的沼气,提炼成接近纯甲烷的气体,化学成分与化石燃料来源的甲烷完全相同。
这种燃料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可直接取代天然气使用,不必改造设备,可在天然气供应受阻时应急使用。陈诗龙说:“由于生物甲烷能直接接入现有设施使用,无须进行昂贵的设备改造,因此能节省大量成本。”
能源局将投4400万元资助两项目
能源局星期一也宣布将投入4400万元,资助发展国内首两个先进联合循环燃气涡轮机(advanced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s)项目,以减少碳排放、提高发电效率。
项目分别由吉宝集团基础设施部和胜科工业负责,预计2026年12月启用。比起现有的联合循环燃气涡轮机,两个项目每年总计可减少至少20万公吨的碳排放,相当于8万户家庭一年的排放量。
新的发电机组每台可产生约600兆瓦电力,比现有设备的400兆瓦更高。
为提升电网应对未来需求的能力,能源局也将与蓝鲸能源(Blue Whale Energy)、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能源集团合作,开展两年的监管沙盒试点,测试“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能否稳定供电、支援电网运作。
虚拟电厂是一种数码化的能源管理平台,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各类小型能源系统(也称分布式能源,包含屋顶太阳能板、储能电池、电动车充电设施等)连接、整合并统一调度,让它们像一座发电厂一样共同运作,为电网供电。这类技术可让更多家庭和企业自行发电、储电或用电,并在需要时为国家电网提供支持。
此外,为了让电网能更好地应对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局启动“能源网络3.0”(Energy Grid 3.0)计划,公开征集提案以提升电网规划与运行能力。研究将聚焦如何维持电网稳定、提升运作效率,以及更好地整合分布式能源。这项提案征集开放给由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组成的研究联盟。
能源局也正与新能源商讨设立“SP未来科技实验室”,以研究和开发应对未来电网挑战的解决方案,包括提升电网规划和运作能力,确保电网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稳定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