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再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反而将贸易“充分武器化”作为施展国力的工具。对此,我国国务资政李显龙为全球贸易体系提出三项对策:不放弃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建立连接全球各区域的贸易网。
世贸组织还有余威
李资政于伦敦时间星期一(10月27日)下午(新加坡28日凌晨),在智库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办的对话会上强调,由美国主导的多边全球秩序大规模瓦解,各国正焦虑地试图避开风暴,上述三种做法有助于避免全球走向最灾难性的贸易方向。
“首先,不要放弃世贸组织。这只老狗还有余威,虽然它有许多缺点、效率低,而且因为达成共识需全员一致同意,所以陷入决策困难。但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仍有作为空间,而我们需要这个框架,因为它代表着各国应继续合作,我们有充分理由不放弃这样的理念。”
李资政提出两个务实合作的例子,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牵头的世贸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倡议(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 on E-Commerce),以及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未来投资与贸易合作伙伴关系”(Future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artnership,简称FIT-P)。
FIT-P由新加坡、新西兰、阿联酋和瑞士等约14个小国发起,旨在针对投资、贸易和解决争端等方面的广泛规则达成共识,以便即使世贸组织机制失效,成员国仍可互相合作,避免陷入所有国家对抗所有国家的混乱局面。
李资政还引用《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为例,指出它从最初只有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签署,茁壮发展到目前有12个签署国,说明“小事可以做大”,并且能做出重大贡献。
加强区域内部合作并消除贸易壁垒
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李资政认为,各区域有必要消除本身内部的贸易壁垒,而这牵涉到的战略和安全顾虑较少。即使原本应是单一市场的欧盟,在金融、投资、法规等方面内部也不划一。亚细安虽然有自由贸易协定,但成员国在减少贸易与一体化障碍方面,仍须做出更大努力。
但他提醒,世界各个区域出现各种集团,有可能使世界被分割成区域集团和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而导致摩擦增加和繁荣减退。因此,各方须努力将各贸易集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网络。
李资政提到,欧盟正恢复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进行交流,并重燃与亚细安对话的兴趣。若欧盟能与CPTPP成员国交流并取得成果,这将有助于避免贸易领域发生最坏结果。
在回答对话会主持人的问题时,李资政强调,亚细安有6亿人口,而且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整体购买力相当可观,因此美国不可能对亚细安不感兴趣。
“如果中国继续发展,就会有投资、可能有一带一路项目、可能投资港口。我们希望美国、欧洲和英国的投资能够继续,还有来自各方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地区。”
当讨论小国的生存法则时,李资政认为,小国为了安全而团结起来形成组织是有益的,例如FIT-P。一些大国或许也认为遵守有效的规则是合理的,也加入了这些组织,使这些组织更有效、更重要,同时不会排挤小国。
不过他说,这须小心操作,在引进更大参与者时,应让它们能互相平衡,确保小国仍有继续生存的空间。即使FIT P最终没能奏效,他也希望会有其他倡议出现,为世界和贸易体系提供安全网。
小国须团结人民 应对不确定环境
小国在应对难以预测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时,须先为人民做好准备,让人民团结起来、不分裂,将国家取得成功的机会最大化。
这是李资政总结新加坡经验时,提出应对不确定性的三个建议之一。他说:“你必须坦诚告诉人民,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能做的是什么,大家应该团结一致。”
第二个建议是,国家对外要能值得信赖、要做出建设性的贡献,成为一个人们知道会有所作为、能提供援助的国家。国家也应在政策论坛上扮演积极角色,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与意见,确保声音会被国际社会听见。
第三,国家须做好保护自己的准备,不能期待在关键时刻会有其他国家代为出头。这意味着国家须投资于安全与防卫,以及建设武装部队,并且须有可提供援助的伙伴;以新加坡为例,它需要的是作战训练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