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植物标本馆和植物学与园艺图书馆将各扩建约四成,为不断增加的植物标本、图书与植物艺术作品预留空间。扩建后,标本馆的研究设施将获得提升,公众也能在图书馆欣赏更多藏品。
国家公园局和新加坡植物园,星期二(10月28日)宣布启动新加坡植物标本馆(Singapore Herbarium)建馆15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数码化工作,把馆藏约80万份植物与真菌标本,转化为高解析度电子档案。
2030年扩建竣工后 可多收藏30万份新标本
与此同时,当局也宣布标本馆与图书馆空间将各扩大约40%,预计2030年竣工。扩建后,标本馆可多收藏30万份新标本,并增设专用烘干室与冷冻室;图书馆则能展示更多珍贵古籍、植物插画与档案文件,让公众参阅。
国家发展部兼贸工部政务部长陈圣辉,星期二为标本馆数码化计划主持启动仪式。他说,植物标本馆虽然不像胡姬花园那样广为人知,却是植物园研究与保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陈圣辉形容,植物标本馆在许多方面映照着新加坡的特质——体积虽小却具全球意义,历经世代耕耘把脆弱化为韧性,既开放包容、与世界接轨,也根植历史、面向未来。
根据计划,植物标本馆目标是在2027年前,完成所有标本的数码化,建成东南亚最大的数码植物标本数据库。届时,全球研究人员与公众都能浏览标本影像与相关资料,促进植物分类、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研究。
植物园也设立“标本馆展示廊”,访客可透过玻璃窗,看到工作人员将标本从特制盒中取出、贴上条码、放上自动传送带拍摄影像,再依原次序归档的过程。
展示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时至下午5时开放(公共假期除外)。展区也设有“数码化的植物世界”展览,介绍标本制作方式与科学价值,也提供互动活动,如拼合植物标本、透过万花筒观察花叶种子,或利用放大镜欣赏植物细节,适合亲子同游。
数码化计划的主要捐助伙伴,包括阿美亚洲新加坡有限公司(Aramco Singap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