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最终会影响降雨量和密度,公用事业局准备利用降雨径流模型展开研究,以确定长期降雨变化如何影响流入水库的雨水量,从而更高效地进行长远的水资源规划。

公用局政策与规划署署长立壮(Ridzuan Ismail)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证实,当局计划进行这项研究,料两年完成。

本地用水需求预计到了2065年会增加近一倍。立壮强调,公用局为满足未来的用水需求多管齐下,包括利用降雨径流模型(Rainfall runoff model)估算降雨后多少雨水会渗入地下,多少流经土地进入排水沟、水道和河流。

“模型支持公用局长期的水库集水规划,把降雨模式的变化纳入考量,包括长期干旱天气可能减少水库的流入量。”

新加坡国立大学劳氏集团基金会的公众风险理解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甄丽雅(Olivia Jensen)博士受访时说,用水需求增加一倍的同个时期,公用局的用电量料也会增加三倍,当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兼顾减碳目标。

延伸阅读

我国约三成面积可高效吸水 防洪能力与纽约孟买多伦多相当
我国约三成面积可高效吸水 防洪能力与纽约孟买多伦多相当
四蓄水池最迟2028年 拟采新管理模型加强预测水质变化
四蓄水池最迟2028年 拟采新管理模型加强预测水质变化

“兴建新生水厂和海水淡化厂是增加水供的主要方式,更理想的是也增加集水区的供水量,这正是公用局准备展开新研究的初衷,就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估算多少降雨可用于供水。”

根据我国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研究,到了本世纪末,极端降雨会更频繁,降雨量也更高,尤其到了4月和5月的季风交替期,单日降雨量可增加多达92%。

同样的,干旱天气预料也会增加,而且持续更久,平均每10个月至60个月就会出现一次旱季,即连续至少15天每日总降雨量低于1毫米,每次最长约三个星期。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孙德莱说,气候变化使极端天气更常见,例如在短时间内降雨增加或减少。

“增加淡水集水池的储量是有好处的,可缓冲天气变化与变数,但新加坡的土地有限,要增加集水的空间有挑战性。因此,个人和企业可持续用水,避免浪费,也至关重要。”

应关注工业用水需求增加

甄丽雅说,新加坡以前水资源匮乏,须依赖从马来西亚进口用水,如今却拥有全球数一数二的可靠且优质的供水系统。

“人口增长,加上数据中心等的工业用水需求持续增加,这些都对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构成挑战。不过,新加坡在发掘、测试和落实尖端供水技术有数十年的经验,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也成绩斐然,完全有能力应付这些挑战。”

水处理膜生产公司纳阳科技(NanoSun)是从南大发展出来的企业,制造多种多功能的纳米复合膜,用于清除饮用水中的微污染物、回收水,以及海水淡化等。

孙德莱也是纳阳科技的创办人。他说,公司专注于工业废水管理,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他指出,非家庭用水量占本地整体用水量的一半以上,工业用水需求在未来10年料继续增加。借助如纳阳科技研发出来的水处理技术,除了可以减少用水,也可降低碳排放。

实里达蓄水池上段是本地现有17个蓄水池之一。公用局计划对这个蓄水池开发模型预测水质变化,预计最迟2028年启用。(邬福梁摄)
实里达蓄水池上段是本地现有17个蓄水池之一。公用局计划对这个蓄水池开发模型预测水质变化,预计最迟2028年启用。(邬福梁摄)

公用局为了加强蓄水池管理,计划最迟在2028年,针对裕廊湖、德光岛、登格—波扬蓄水池(Tengeh-Poyan Reservoir)和实里达蓄水池上段,开发模型来预测水库的质量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对水韧性的潜在影响。

我国目前有17个蓄水池,当局已在其中10个启用模型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水质变化,从而更好地规划管理作业。

这10个蓄水池是滨海、榜鹅、实龙岗、贝雅士上段、贝雅士下段、麦里芝、实里达下段、勿洛、克兰芝,以及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