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思礼路38号原址计划列为国家古迹,学者指出原址与预计在2028年开放的建国先贤纪念园相辅相成,为人们了解建国先贤的价值观和理想提供完整的背景和脉络。同时,受访公众希望旧宅也能保留,以完整呈现它的历史意义和新加坡的建国记忆。

建国先贤纪念园委员会联合主席、历史学者陈大荣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欧思礼路38号见证了过去的政治氛围和历史事件,特别是地下室饭厅曾聚集专业人士、工会成员、记者和基层义工,在新加坡争取自治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他说:“欧思礼路38号见证了新加坡1950年代反殖民的历史与争取自治的努力,建国先贤纪念园则讲述建国领袖与建国一代新加坡人的价值观与理想,如何推动新加坡走向独立和发展。博物馆和历史原址各有侧重,都是大家了解历史与传统不可或缺的方式。”

《海峡时报》美术员梅尔(Miel Prudencio Rosales)曾在画纸上重现人民行动党创始成员伊斯迈(Ismail Rahim,右上方顺时钟方向)、李光耀、贝恩(K M Byrne)、拉惹勒南、蒂凡那、杜进才、吴庆瑞和沙末(Samad Ismail)在欧思礼路38号地下室商讨党徽设计的情景。(档案插画)
《海峡时报》美术员梅尔(Miel Prudencio Rosales)曾在画纸上重现人民行动党创始成员伊斯迈(Ismail Rahim,右上方顺时钟方向)、李光耀、贝恩(K M Byrne)、拉惹勒南、蒂凡那、杜进才、吴庆瑞和沙末(Samad Ismail)在欧思礼路38号地下室商讨党徽设计的情景。(档案插画)

文化遗产顾问林坚源则认为,虽然人们可以通过书籍和课堂学习新加坡的历史,但年轻一代也应有机会走出课堂,到现场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更深刻地理解成为新加坡人的意义。

文化遗产导览组织The Urbanist Singapore创办人何荣铭也说,当人们站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深入体验,能让有形的历史现场,成为最有效的课堂。”

延伸阅读

欧思礼路38号具重大国家历史意义 政府拟列为国家古迹
欧思礼路38号具重大国家历史意义 政府拟列为国家古迹
欧思礼路38号列古迹估值或达5000万元 对周边影响料不大
欧思礼路38号列古迹估值或达5000万元 对周边影响料不大

早报前总编辑:有重要历史价值应保留

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在2011年3月向本地各报总编辑发电邮,征询他们对拆除欧思礼路38号的意见。《联合早报》前总编辑林任君是反对拆除者。他星期一(11月3日)受访时对政府的这项决定表示欢迎。

他说:“在国家急速发展的进程中,诸多文化、历史与自然遗产已遭湮灭,若连欧思礼路38号这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产也不保留下来,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文物局对欧思礼路38号的保存方式尚未有最后定案,如果列为国家古迹,要完整保留、部分保留或完全拆除,都在当局的考虑范围内。

对此,曾任原古迹保存局委员多年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兼任教授陈有利认为,旧宅是原址最重要的实体部分,如果完全拆除并改建成公园,无法合理解释当局花费巨额公帑征收这幅地段改为公共空间的做法。

假如当局的决定是只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地下室,陈有利认为那不一定需要原址保留。“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一砖一瓦拆除,在建国先贤纪念园重建。”

不过,陈有利强调,旧宅是否应该保留,还是应根据它在建筑方面是否具有特点来决定。

本地仅16栋和欧思礼路38号一样 属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早期风格洋房

欧思礼路38号有超过120年的历史,本地同时期的洋房存留较少,在200多栋受保留老洋房当中,只有16栋和欧思礼路38号一样属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建成的早期风格洋房。而且,欧思礼路38号进行过的改建工程不多,大致保留了当年的原貌。

受访公众大多希望旧宅能获得保留。私召车司机柯志光(63岁)说,他原本希望日后旧宅对外开放,让公众进一步了解相关的历史。“改成公园还是可惜了,要是能变成博物馆会更理想。”

不过他也说,双向单行的欧思礼路没有太多停车位,如果有导览巴士开入,会影响居民的生活。

居住在欧思礼路40号的叶宝林说,欧思礼路38号外的九重葛因为无人打理,有一度几乎全部枯萎。他不忍心看到建国总理李光耀故居外场景变得如此荒凉,便定期帮忙修剪和施肥,让九重葛再次绽放娇艳。(何家俊摄)
居住在欧思礼路40号的叶宝林说,欧思礼路38号外的九重葛因为无人打理,有一度几乎全部枯萎。他不忍心看到建国总理李光耀故居外场景变得如此荒凉,便定期帮忙修剪和施肥,让九重葛再次绽放娇艳。(何家俊摄)

住在附近Oxley Mansion的陈美美(76岁,退休者)认为,如果原址变成公园,和其他开放空间没有两样,有点可惜。她也说,改成博物馆能更好地保留原址的历史,而且博物馆负责人可以协助管控进出人潮,疏导交通。

大约20年前搬到欧思礼路40号的教育工作者江海婴(71岁)说,无论原址未来有何发展,他们都会尊重政府的决定,也相信当局会制定措施减少对居民的不便。

她也说:“要是日后收到政府征用我们土地的通知,我不会感到意外,也会遵守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