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摊贩许正源在巴刹挥刀数十载,不带杀气,只有人情味。

今年74岁的许正源自1969年起,开始在大巴窑7巷湿巴刹和熟食中心卖猪肉。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一转眼就50几年了,一切好像昨天一样。我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还真没想过,就是一天一天这么过。”

许正源的姨妈过去在甘榜市集卖猪肉,他从小就帮忙,后来因书念得不多,家里需要他,就很自然地进入这行。

他说,以前会帮堂哥打下手,看他怎么选猪杀猪,年轻一代应该很难想象当年的场景。

“以前,榜鹅、林厝港和武吉班让等一带的甘榜都有几户小农会养猪。我们会通过中介牵线,下去看猪,确定要买后,就敲定时间来抓。

延伸阅读

客厅变课堂 驻美军营教师传承华文华语
客厅变课堂 驻美军营教师传承华文华语
人小志向大 8岁女孩希望打造长寿村
人小志向大 8岁女孩希望打造长寿村

“过去很老土,我们进到猪圈后,还得把猪引到猪笼里,再拉出去处理……猪血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受欢迎的,很多人买,现在当然不行了。”

随着时代变迁,宰猪的工作交由屠宰场负责。许正源忆述,屠宰场只是帮忙宰猪,他认领后,还得扛回摊位自己切分不同部位。

“过去没有冰箱时,我还得把厚厚的冰砖敲碎,铺在盒子底部,再把猪肉放进去,用冰覆盖,好像卖鱼一样。”

他说,现在卖猪肉和以前相比可简单了,只要和供应商订货,一切就搞定,而且还能挑选所要的部位,无须买一整头猪。

“以前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工,现在五点多到摊位就行了。喝杯咖啡后,把收到的猪肉修漂亮一点,就能开卖。”

记者在摊位为许正源照相时,他的顾客源源不断,大部分是熟悉的老街坊。简单的对话,许正源就知道顾客要什么,甚至会根据他们要煮的料理,直接帮忙把肉切成适合的大小,省却顾客的麻烦。

他说:“在摊位和街坊聊聊天,日子容易过。做习惯了就不辛苦。我们这个行业啊,已经夕阳西下,快亏钱了,但我还是会做下去,因为我更怕在家没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