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三家企业在废旧太阳能板的回收、技术设备供应和废料再利用三方面展开合作,建立本地首个“一条龙”综合处理流程,为我国不断增长的太阳能需求和发展提供支持。

电子垃圾回收公司Redux、南洋理工大学衍生科技起步公司“以太伏”(EtaVolt),以及工程采购公司Vector Green星期一(11月24日)宣布,成立三方合作项目“光循新生”(SolaREV),共同推进废旧太阳能板的循环处理。按合作计划,以太伏负责提供太阳能板回收处理的设备,Vector Green负责太阳能板的装拆,Redux则负责回收处理。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星期一到位于大士的Redux厂房,为这个新合作项目启幕,并视察废旧太阳能板的处理设备。

她在推介会上指出,“光循新生”项目建立了新加坡第一个一体化太阳能板回收生态体系,有助于实现2030年将人均垃圾填埋量减少30%的全国目标。这个项目整合了回收工程和验证能力,采用自动化工序,对废旧太阳能板中的玻璃、银、硅等物料进行规模化回收利用。

“对于新加坡这样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将废旧太阳能板运到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填埋,不是长久之计。在开发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案、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产业方面,新加坡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

延伸阅读

处理需求持续上升 本地更多业者扩充业务回收旧太阳能板
处理需求持续上升 本地更多业者扩充业务回收旧太阳能板
废料转化能源厂“吃进”垃圾 “吐出”2%至3%全国电供
废料转化能源厂“吃进”垃圾 “吐出”2%至3%全国电供

她说,本地目前拥有1.7千兆峰瓦(gigawatt-peak)的太阳能装机容量,目标是在2030年前达到至少2千兆峰瓦。随着对太阳能的利用日益普及,需更新换代以采用效率更好的太阳能板势必越来越多。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左二)星期一见证了光循新生项目的签约仪式。三个合作方代表是Redux业务发展董事谢粮有(右二)、以太伏联合创始人王彰楷博士(右一),和Vector Green执行董事丁建仁(左一)。(周国威摄)
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部长刘燕玲(左二)星期一见证了光循新生项目的签约仪式。三个合作方代表是Redux业务发展董事谢粮有(右二)、以太伏联合创始人王彰楷博士(右一),和Vector Green执行董事丁建仁(左一)。(周国威摄)

Redux的前身是成立于2012年的谢永兴贸易公司。《联合早报》记者走访Redux厂房当天,一套配备粉尘回收装置的机器正在工作。隆隆声中,它自动除去废旧太阳能板的铝框,再将面板碾成玻璃碎屑和含硅、银的碎粒。

Redux业务发展董事谢粮有介绍说,这套新设备每小时可处理18块废旧太阳能板,每年可处理3万6000块,总重量约820公吨。

根据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之前提供给《联合早报》的保守估算,本地未来五年将产生约3500公吨的废旧太阳能板,2030年后还会显著增加。

废旧太阳能板玻璃碎屑 可制隔音隔热建筑材料

谢粮有透露,Redux正在和新加坡理工学院合作,要将玻璃碎屑制成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公司也与另一合作伙伴探讨如何善用含硅和含银碎粒的方案。

新加坡理工学院先进材料技术中心经理李晓冬博士透露,要再利用玻璃碎屑首先须将碎屑高温熔解,然后制成带有很多微孔的细小颗粒。这些颗粒可作为黄沙和石粒的替代材料,参杂在混凝土里,用于非承重建材,具有隔音和隔热特性。

他说:“我们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实现批量生产。”

以太伏联合创始人王彰楷博士受访时说,公司正在研制新一代太阳能板回收设备,可去除玻璃碎屑中的金属杂质,进一步提高玻璃的纯度,方便后续利用。

国家环境局前不久受询时说,太阳能板的使用年限一般是25年。本地大部分太阳能板在过去10年到15年安装,因此至今报废的数量还不多,但正在逐渐增加。本地目前有200多家持照电子垃圾回收公司,其中至少七家的业务包括回收处理废旧太阳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