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任何微小变量都可能左右任务成败。来自圣尼各拉女校的学生凭借以真实卫星事故为蓝本、兼具科学逻辑与创新精神的太空防护方案,成功夺下竞赛最高荣誉。
第17届国际航天挑战赛(International Space Challenge)星期四(11月27日)在滨海湾金沙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今年的比赛吸引了79支队伍、近400名参赛者,不仅有本地选手,还包括来自文莱、韩国、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斯里兰卡等代表队。共有13支队伍获奖,其中8支来自新加坡,创下迄今最佳成绩。
来自圣尼各拉女校中三的15岁学生刘蕴慜、陈昭然、曾靓熙,以及缺席颁奖典礼的李睿恩,荣获入门组的最高奖项。
陈昭然受访时介绍,他们参赛的课题源自一颗名为“Nozomi”的卫星真实案例。这颗卫星在执行任务时受太阳耀斑影响,导致运作受阻,其中一个风险是可能坠落火星。由于探测器未经过消毒,一旦坠落,可能污染火星环境,影响未来科研。因此,她们希望探索如何让其他卫星或太空任务避免类似太阳耀斑风险。
刘蕴慜补充,为解决太阳耀斑干扰卫星功能的问题,她们采用了CubeSat系统,由多个小型立方体卫星组成,用于侦测和预测太阳耀斑。
她们的构想是将CubeSat部署在主卫星前方,沿飞行路径提前侦测太空碎片或来袭的太阳耀斑,确保主卫星安全运行,不受撞击或干扰,同时保持向地球的数据传输。
在测试环节,她们通过散点图展示数据,并进行多种分析来判断模型可靠性。整个过程以模拟为主,没有制作实体原型,而是建立了线上虚拟原型,测试它侦测太阳耀斑的效果和效率。
拉哈尤:卫星科技在日常生活扮演关键角色
卫生部兼数码发展及新闻部政务部长拉哈尤受邀出席国际航天挑战赛颁奖典礼,她致辞时指出,卫星科技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她说,卫星不仅推动通讯,让人们保持联络。同时,卫星助力导航,每天成千上万的船只和飞机依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获取定位,我们也可通过谷歌地图等应用找到目的地;此外,卫星结合天气预报,还能监测东南亚反复出现的雾霾等环境问题。
拉哈尤强调,新加坡在太空领域的努力并非遥不可及。“实际上,太空比我们想象的更近:一些卫星以不到200公里的高度绕地球运行,比新加坡到马六甲的距离还短。太空科技不仅帮助我们探索星辰,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地球上的问题。”
国际航天挑战赛自2007年在新加坡发起,旨在培养13至25岁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今年主题为“以人工智能解锁太空潜能”,鼓励参赛者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推动太空科技发展。
比赛由航天学院(Space Faculty)主办,新加坡航天科技与产业发展办公室(Office for Spa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简称OSTIn)及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支持,旨在为青年提供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中所需的重要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