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用制度并不是解决新加坡所有社会挑战的万灵丹,它若以单一、静态、狭隘的人才与能力衡量标准为依据,将无法建立一个具有多元化优势且具韧性的社会,以应对明日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建立“持续的英才”制度,避免让某一次测试或某个时间点决定终身成败。
政府施政方针和各部门附录辩论星期二(4月18日)进入第二天。教育部长陈振声下午在国会参加辩论时,阐述了唯才是用制度的四个隐患。
首先,以单一、静态和狭隘的指标来定义成败很容易导致社会停滞不前,最终与世界脱节。陈振声说,接下来政府将更重视人们的多元能力,逐步停止根据小六离校考试成绩、平均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 简称GPA),或是否持有大学学位和大专文凭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他也说,全面科目编班制明年全面落实之后,我国的教育制度将更灵活,提供多种途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再加上借助人工智能等教育科技的计划,接下来本地学生将能够得到更多客制化的学习体验。
其次,唯才是用制度有可能导致“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出现,仿佛人生轨迹就此固定下来,难以改变。不过,陈振声指出,每个人以不同的步伐成长,在不同的时间点表现出不同的能力,人生轨迹难以改变“不应该是新加坡社会的情况”。
他也认为,新加坡必须有一个超越教育制度,贯穿人们一生的“持续的英才”(continuous meritocracy)制度,雇主和社会要避免陷入文凭主义陷阱,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得到帮助,从挫折中振作起来。
第三,唯才是用制度可能导致社会分层现象。陈振声指出,成功人士往往聚合一起,形成专属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分享社会资本。他强调:“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否则这将逐渐加大社会分层,破坏国家凝聚力。”
最后,人们也可能误以为个人才能与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在使人成功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一来,人们就可能不回馈社会、不着力于维护制度和加强社会,也不抗拒社会的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