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治蚊见效 环境局明年初扩大伊蚊绝育计划

环境局在不同地区定期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带菌雄蚊和传播骨痛热症病毒的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进而抑制伊蚊数量。(海峡时报)
环境局在不同地区定期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带菌雄蚊和传播骨痛热症病毒的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进而抑制伊蚊数量。(海峡时报)

字体大小:

国家环境局明年初将在另外五个住宅区推展伊蚊绝育计划,到时受益家庭将增至48万户,覆盖的家庭数量超过本地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

五个新增地点分别是红山-直落布兰雅、金文泰-西海岸、联邦一带、荷兰路一带、以及马林百列-蒙巴登。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次长马炎庆星期二(11月21日)在第二届国际病媒传播疾病大会上,宣布扩大伊蚊绝育计划。

目前,这个自2016年试行的伊蚊绝育计划(Project Wolbachia),覆盖的家庭数量相当于本地家庭总数的约四分之一,共约35万户。计划扩大后,覆盖家庭数量增多13万户,占比从26%增至35%。

从2019年至2022年,已实行伊蚊绝育计划至少一年的地区,伊蚊数量大幅减少,减幅高达80%,感染骨痛热症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多达77%。

在伊蚊绝育计划下,环境局根据各地点的骨痛热症病例、伊蚊数量和环境局培育具绝育效果的伊蚊数量等条件,在不同地区定期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带菌雄蚊和传播骨痛热症病毒的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进而抑制伊蚊数量。

该计划自2022年7月起扩大至勿洛北、勿洛水池路、油池、芽笼、后港、榜鹅、盛港和兀兰,当局也借此更深入了解在不同地区以科技手段打击骨痛热症传播的效果。此外,环境局也在全国多处放置约7万个捕卵器(Gravitrap)来捕捉雌性伊蚊。

截至今年11月中旬,本地的骨痛热症病例超过8600起。去年,当局接获的骨痛热症病例通报共有3万2173起。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