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定计划迟约一年落实,业者即日起可在本地生产和出售早前评估为可安全食用的16种昆虫食品,为公众提供更多食品选择。

2022年10月5日至12月4日,新加坡食品局针对昆虫食品展开公共咨询,探讨如何监管业者在本地饲养或进口食用昆虫。

食品局原本计划在2023年下半年批准昆虫食品在本地面市,后推迟至今年上半年,但敲定上市和监管细节所需的时间比当局预估得多。

经两次推迟后,食品局星期一(7月8日)起允许本地业者进口、生产和出售蟋蟀、蚕蛹、蚱蜢等16种昆虫食品,预计公众不久后便可“一尝为快”。

不在清单上的昆虫 须另行评估才能售卖

目前,我国只允许16种昆虫作为食物在本地售卖,不在清单上的昆虫属新型食品,须另行评估。

延伸阅读

16种昆虫获食品局批准 可在本地食用
16种昆虫获食品局批准 可在本地食用
昆虫及新型食品进口须申请上市前批准 新法案征询公众意见
昆虫及新型食品进口须申请上市前批准 新法案征询公众意见

进口或养殖昆虫供人们或牲畜食用的业者,须满足食品局的标准。例如,业者须证明进口的昆虫是在严格的食物安全监管下养殖,而非野生采收。此外,养殖昆虫的基质也不能含有病原体或有害污染物。

进口和出售昆虫加工食品的业者,则须确保产品可安全食用,并符合我国的食品条例。与其他食品一样,昆虫食品也须接受食品安全检测,若不达标将禁止销售。

出售预包装昆虫食品的业者也须在产品上注明含有昆虫成分,以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消费决定。

对食品成分进行误导性陈述可能抵触食品销售法令;一旦罪成,初犯者可罚款最高5000元,重犯者则可罚款最高1万元,或坐牢最长三个月,或两者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