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残障人士看护者的生活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在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心理健康与环境方面。获得至少一项支援服务的看护者也减少了3.7个百分点。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及国家福利理事会(NCSS)星期一(12月2日)推出首个《残障领域趋势报告》,有关国家福利理事会针对2000名18岁及以上残障人士,以及2000名对应看护者,进行长期跟进的“残障群体及包容课题调查”(Disability & Inclusion Panel Study)。
调查发现四个看护者中有近一人是65岁及以上;女性看护者占了67.9%。54%的看护者主要是残障人士的父母,伴侣及子女则各占19.5%及11.9%。
比较2022年及2024年的调查结果,在满分为100的情况下,残障人士看护者的生活素质整体得分由2022年的64.70,降至2024年的62.10。
其中,看护者的身体健康由前年的67.70分降至今年的65.20分;社会关系由64.5分降至61分;心理健康由64.30分下降到61.30分;环境因素则从62.20分降至60.80分。尤其是那些家庭韧性低、看护负担高、感知社会支持偏低的看护者,得分下降更明显。
调查也显示,2022年有69.4%的残障人士看护人使用了至少一项支援服务,2024年则降至65.7%。
据2023年份的调查,受访的看护者认为他们需要,但过去半年内无法得到的支援服务,主要依次为经济援助与补贴;求助热线、信息与转介;就业方面的服务;支援组织;看护相关的培训课程;可让他们从看护工作短暂抽身的喘息护理(Respite Care);个案管理及辅导;交友服务等。
申请程序复杂、不符合服务申请资格,以及服务费用,是他们难以获取这些支援服务的三大主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