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更多残障者投入职场,但对残障者在工作场所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比五年前来得低,对智障和自闭症者等较隐性特需群体的积极度减幅尤为明显。这反映我国仍须加强具针对性的公共教育,提高人们对残障群体的认识。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国家福利理事会,星期一(12月2日)发布首份残障领域趋势报告,说明我国在包容雇佣、生活素质、公众态度和看护支援等方面的进展。
报告指出,对比福理会2019年和2023年进行的“公众对残障者态度调查”,去年有68.9%的公众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低于2019年的76.8%。持中立态度的比率,则从2019年的21.5%,增加到2023年的28.6%。持负面态度的比率在2019年和2023年分别为1.8%和2.5%。约2000人参加调查。
他们根据围绕就业、教育,以及“公共空间和社会包容”这三方面的陈述,表达赞同或不赞同的程度。
整体而言,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就业方面反映的减幅较大。在工作场所对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比率,从59.6%减少到50.6%。围绕就业的一些问题包括:我和残障者共事感觉压力;雇主应该改变工作性质或环境,以聘请残障者。
教育类问题包括:残障者可以就读主流学校;公共空间类问题则包括:所有社区空间应方便残障者使用。
按残障类别来看,对自闭者和智障者持正面态度的公众比率减幅较大,分别从69.9%减至56.2%,以及从68.4%减至57.3%。对身体残障者持正面态度的比率在2023年为84.9%,与2019年的85.8%接近。
2023年调查也反映,与残障者有更定期接触的公众,较多会对他们持正面态度。例如,过去一年至少两次与自闭者接触的人当中,有66.7%对他们持正面态度;无接触者中只有51.3%对他们持正面态度。
当局指出,这反映应通过针对性的公共教育,提高公众对残障者能力的意识,并培养他们与残障者交流的能力,尤其是较隐性的特殊需求。政府和有关机构将继续通过公共教育计划、工作坊等项目来协助人们掌握相关知识,支持残障者融入职场。
更多残障者受大专教育 月入中位数增加
就业方面,我国的残障居民就业率稳步增加,比率从2018/19年的28.2%增加至2022/23年的32.7%。政府的目标是到了2030年,把就业率提高到40%。
同期相比,就业的残障者中,79.7%从事全职工作,高于2018/19年的74.5%。残障者的月入中位数也从2630元增加至4242元。报告指出,这是由于更多残障就业者有大专学历,比率从35%增加至46%;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的比率也从34%增加至45%。
截至去年12月,我国有约4万5000名19岁及以上居民有特殊需求,未曾使用或申请政府相关残障服务和计划的人不包括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