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共有43人因工丧命,比前年多了七人,主要来自建筑和海事业。海事业死亡人数更是明显增加,当局将加强对这个行业的突击检查。
根据星期三(3月26日)出炉的2024年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报告,我国的工伤意外死亡率回升,去年每10万名员工中有1.2人,比前年的0.99人高,回到2018年的水平。五大死因是高处坠落(四起)、被跌落物件砸中(五起)、结构或设备坍塌(六起)、溺水窒息(七起)和涉及车辆事故(11起)。
因工受伤的人数,从前年的2万2787人减少至去年的2万2157人,跌幅约2.8%。
建筑业因工丧命的员工最多,共20人;第二是运输和仓储业,共九人;第三是海事业,共五人;供水、污水和废料管理行业有三人;制造业有两人。
当中,海事业情况令人关注。去年有22人因工伤亡,致命和重伤率从2023年每10万名员工有35.3人,上升至去年的35.8人,是2018年以来最多的。
人力部星期二(25日)在记者会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致命事故从前年的零起,增至去年的五起所致。当中,四起发生在我国水域锚地的船舶上,其中两人涉及潜水作业,一人从高处坠落,一起是在狭窄空间工作时发生意外。最后一起涉及车辆事故。
人力部将加强执法 尤其关注潜水作业
人力部将和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合作,加强对海事业的突击检查,并对违例公司与个人采取严厉的行动,尤其关注的事项包括潜水作业。
人力部发现,承包商本应采用商业水面供气潜水配备,但一些业者却依旧在使用休闲用途的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导致一些溺水事件发生。这样的做法并非因为对条例不知情,更多是业者没有根据守则做事。
人力部指出,他们进行视察时,承包商其实都具备正确的设备,但因不同缘由没有穿戴,包括嫌麻烦,以及休闲用途的器材因少了连接水面的管子,施工时比较不碍事。
为加强海事业的工作场所安全,人力部将加强执法,今年的稽查预计比去年多50%。
建筑业去年共有146人因工重伤 20人死亡
建筑业去年的重伤率有所改善,共有146人因工重伤,比前年少了三人。不过死亡率却上升,从前年的18人增至去年的20人。
跨机构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工作小组去年11月呼吁建筑公司,启动停工安全检讨,加强安全程序,提高员工之间的安全意识。人力部也同时加大工地的稽查行动。
人力部吁请建筑业保持警惕,落实严格的安全标准以避免更多事故发生,尤其当今年的建筑需求预计增加。
制造业的情况则好转,因工重伤和死亡人数从前年的155人减少到去年的125人。金属加工业的改善尤其显著,重伤和死亡人数从前年的61人减少21.3%,到去年的48人。
职业病工伤减少至899起 逾500人因噪音致耳聋
报告也显示,去年通报的职业病工伤从前年的1229起减少至899起,但继续维持在高点。其中,519人因工作场所噪音导致耳聋、249人因工作而患上肌肉骨骼失调症。
人力部去年进行了超过1万7000次稽查,重点关注较高风险的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和海事业。除了整体的工作场所安全,当局也针对一些方面,包括机械安全、车辆安全、高处坠落,以及滑倒、绊倒和跌落,进行稽查。
人力部针对超过1万6000起违规行为采取了执法行动,包括发出58个停工令,以及1500个罚单,罚款金额超过3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