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逐步采纳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医疗业,国家传染病中心6月起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胸部X光模型筛查结核病,兀兰医疗园急诊部门则利用人工智能影像检测骨折。这些技术最迟明年底,将推广至全国公共医疗系统。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一(6月16日)在首届人工智能加速研讨会(AI Accelerate Conference)上致辞时说,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好赶上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老龄化进程。他形容,人工智能就像科学赠予的礼物,帮助人类应对这个时代最严峻的社会挑战。
王乙康说,卫生部当前重点关注的,是可以在整个医疗系统广泛实施的人工智能用例,让所有医护人员和病患都能看到益处,鼓励人们接纳这些科技。
今年底本地所有公共医疗机构 都将使用人工智能记录工具
除了医疗影像诊断,由新加坡保健集团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记录工具Note Buddy,也已协助2100多名医疗人员,进行1万6000份医疗和行政记录。
王乙康说,这有助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医疗人员的疲劳,而所有公共医疗机构到了今年底都会使用Note Buddy或类似工具。
面向公众的医疗保健应用,也具备采纳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包括最常用的全国数码保健应用HealthHub。
王乙康说,HealthHub最迟在2027年会与新保集团的“健康伙伴”(Health Buddy)、国立健保集团NHG Cares,以及国立大学医学组织(NUHS)应用整合,建立统一平台让公众获取公共医疗服务。人工智能可为整合后的新应用,带来更多功能,不仅限于管理医疗记录、预约和付款事项。
HealthHub网站今年4月开始公测一款听得懂本地四种官方语言的人工智能聊天助手,为用户提供个人化的健康信息,包括如何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常见健康状况、药物信息和健康饮食建议等。
HealthHub人工智能聊天助手料年底正式上线
这款聊天助手预计今年底正式上线。王乙康相信,利用代理式人工智能,用户日后还能直接通过聊天助手进行预约。
未来,明智使用医疗、社会经济和基因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型相结合,或许能协助医生提早许多年,预测一个人是否可能患上严重疾病。
王乙康说,这将是健康SG的下一步,利用健康记录、循证的临床风险评分,以及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支持预防性护理和社会处方(social prescribing)。
社会处方指的是针对病患的社会生活层面,包括社交与日常习惯,做出健康管理指导。
王乙康强调,政府无意让人工智能,取代医生和医护人员做决定,而是加强在护理等方面的能力。“人类必须继续参与其中,对最适当的护理途径和医疗介入进行最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