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国人面对同性相关议题的态度更为开放。最新调查中,认为同性婚姻是错的国人占50.8%,较2018年调查的六成下降约10个百分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国人认为,同性伴侣领养孩子没有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星期四(8月28日)发表题为《道德态度的变化:新加坡宗教间趋势比较》的工作论文,分析国人对同性关系和婚姻关系等道德议题的态度变化。

有关论文的研究由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暨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前研究助理林温特、高级研究员张家绮,以及研究员郑永尧进行。他们以政策研究所在2024年对4000名本地居民展开的种族、宗教与语言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与2013年和2018年的同类调查进行比较。

最新调查中,与同性关系相关的问题有四道,分别询问国人对于同性性行为、同性婚姻、同性伴侣通过代孕等辅助生育手段拥有孩子,以及同性伴侣领养孩子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对于这四种情况的接受度依次递增,认为这些行为“通常没有错”和“完全没有错”的比率,分别为31%、34.5%、35.6%和37.4%。

延伸阅读

调查:377A条文废除后 国人对LGBTQ+支持提高
调查:377A条文废除后 国人对LGBTQ+支持提高
“粉红点”运动时间囊 征集公众物品和故事
“粉红点”运动时间囊 征集公众物品和故事

研究论文指出,这显示人们对同性伴侣的婚姻和育儿安排,相对更能接受,但涉及同性性行为时,道德上的保留和反对会更强烈。

不过,与2013年首次调查相比,国人对同性性行为的排斥已显著降低,认为这“总是错的”或“几乎总是错的”比率,从2013年的80%下降至去年的52.9%,减少27个百分点。

调查也显示,尽管国人整体更加开放,但不同宗教群体对于同性议题的接受度仍存在差异。其中,回教徒和基督徒更为保守,天主教、佛教、印度教和道教,以及无宗教信仰者则更为开放。同时,年轻教徒普遍也比年长教徒更为开放。

2022年,我国废除《刑事法典》第377A节条文,把男男性行为除罪化。当时我国多个主要宗教团体分别发表公开声明,反映不同宗教对同性议题的态度各不相同。

对家庭定义更开放 但反对赌博和出轨行为

整体而言,几次调查都显示,不同群体在社会道德议题上的态度变化大致一致。年轻人普遍比年长者更开放,回教徒和基督徒则比其他宗教信仰者更为保守,但年轻一代的信徒也相对更能接受多元观点。

论文指出,在多元宗教的社会中维系和谐,并不是要抹平差异,而是要学会管理并重视多元。政府应建立机制,推动立场迥异群体之间的对话,确保在敏感议题上“先对话,避免分裂”。宗教领袖则可在坚守教义的同时提倡公民情谊,公众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包容,避免陷入零和思维。

除了同性议题,国人依然强烈否定赌博和婚外性行为;对婚前同居、性行为和怀孕等家庭模式相关议题,则表现得更为开放,而在离婚问题上,态度仍是最分歧的。

在最新的调查中,约四分之三的国人仍对赌博和婚外性行为持否定态度,而认为这些行为“没有问题”的比率维持在约10%。

相比之下,国人对婚前同居的接受度更高一些。对婚前性行为表示“通常没有错”和“完全没有错”的,合占38.1%,婚前同居则达48.4%。

对于非婚怀孕(pregnancy out of wedlock),认为“总是错的”或“几乎总是错的”约占58%,比2013年减少约15个百分点;认为“通常没有错”和“完全没有错”的,比率则上升10个百分点,达到21.2%。

至于离婚议题,约三分之一(33.8%)的国人选择“视情况而定”,与接受(38.3%)和反对(27.9%)的比率大致相当,显示态度最为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