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七年的德光岛圩田主要建设工作告一段落,德光岛面积增大约800公顷,有更多土地用于军事训练。圩田设有堤坝也能帮助德光岛抵御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建屋发展局和公用事业局星期一(9月8日)宣布完成德光岛圩田(polder)主要建设工作。黄循财总理连同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以及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同天登岛视察。

黄循财总理(左二)星期一到德光岛圩田视察,随同的包括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左三),以及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右二)等政务官。(叶振忠摄)
黄循财总理(左二)星期一到德光岛圩田视察,随同的包括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左三),以及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右二)等政务官。(叶振忠摄)

所谓“圩田填海”,是先在海里建造防波堤,把一个地方围起来,再将防波堤后方的海水抽出来。相较于传统填海,圩田填海方式可以省下近一半沙土用量。

德光岛圩田面积相当于两个大巴窑。建屋局建设及基础设施司科长吴佩玲说:“圩田将用于军事训练,有助在本岛腾出更多土地用于住房等其他用途。”

当局没有透露具体腾出哪些本岛土地。

延伸阅读

德光岛拟建93兆峰瓦浮动太阳能系统 预计逾六年完成
德光岛拟建93兆峰瓦浮动太阳能系统 预计逾六年完成
德光岛军训中心三食堂分阶段翻新 刷隔热涂料应对高温气候
德光岛军训中心三食堂分阶段翻新 刷隔热涂料应对高温气候
圩田不仅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面向内陆的海堤面种满百慕达草,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叶振忠摄)
圩田不仅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面向内陆的海堤面种满百慕达草,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叶振忠摄)

德光岛圩田的填海土地低于海平面1.2米,因此沿岸设有10公里长的堤坝,比海平面高六米,能阻挡海水入侵。面向大海的堤坝面铺满了天然岩石,能缓冲海浪的冲击。

面向内陆的堤坝面则种满百慕达草(Bermuda grass)。除了可以降低周边气温,并承受盐分较高的环境,这种植物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减少降雨等情况对堤坝的侵蚀。

设有上百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传感器 提高监测效率

圩田设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由公用局负责管理。下暴雨时,沙层会先暂时储存雨水,让雨水通过地下排水管道,渐渐进入排水网络,流向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水位达到一定水位时,排水泵站会把雨水抽出排入大海。

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达到一定水位时,排水泵站会把雨水抽出排入大海。(叶振忠摄)
当雨水收集池的水位达到一定水位时,排水泵站会把雨水抽出排入大海。(叶振忠摄)

公用局在圩田安装170多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260多个传感器,以高效监测圩田水质和水位。监测系统除了实现全自动化,也与本岛的监测中心接轨,让当局得以进行远程监控。

公用局集水区与水道署高级首席工程师冯文聪说:“气候变化带来更强的降雨,海平面也持续上升,圩田是应对这两种挑战的有效方案。堤坝保护圩田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完善的排水基础设施则避免暴风雨时发生淹水。”

圩田水资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化,也与本岛的监测中心接轨,让当局得以进行远程监控。(叶振忠摄)
圩田水资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化,也与本岛的监测中心接轨,让当局得以进行远程监控。(叶振忠摄)

赋予建造雨水收集池所疏浚黏土第二次生命

建屋局婉拒透露圩田项目总共用多少沙土,但指出在建造雨水收集池时,疏浚超过1000万立方米黏土,可填满约4000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当局把一部分黏土充作圩田填土的材料,进一步减少沙土的使用。

早在2008年,建屋局已开始研究采用圩田技术填海造地的可行性,包括向有数百年相关经验的荷兰取经。

2016年,我国宣布要在德光岛建造圩田。黄总理当时是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

2018年,圩田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项目由荷兰公司Boskalis International和日本五洋建设(Penta-Ocean Construction)以12.3亿元标得,原定2022年完成,进度而后受冠病疫情耽误。

面向大海的堤坝面铺满了天然岩石,能缓冲海浪的冲击。(叶振忠摄)
面向大海的堤坝面铺满了天然岩石,能缓冲海浪的冲击。(叶振忠摄)

建屋局、公用局和国家发展部联合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主要的建设工作在去年底完工,目前在进行水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调试工作,预计今年能完成,之后交由公用局和国防部管理。

长期来看,圩田的维护成本可能比传统填海土地高。当局指出,还无法确定具体的维护成本以及建造圩田能带来的成本节约。“这是新加坡的首个圩田,堤坝和水资管理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需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

当局也说,将从运营和维护圩田吸取经验,指引未来填海造地的规划。

至于未来会否用圩田保护海岸线,当局说:“新加坡的海岸线变化多样,护岸措施须根据个别地段的特定情况量身制定。公用局会通过海岸线研究,评估最适合的措施。”

圩田目前在进行水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调试工作,预计今年能完成,之后交由公用局和国防部管理。(叶振忠摄)
圩田目前在进行水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调试工作,预计今年能完成,之后交由公用局和国防部管理。(叶振忠摄)

政府在2013年发表的土地资源规划书中指出,为满足未来人口预计增加的需求,政府将填海造地扩大国土面积,预计到2030年将填拓另外约5200公顷土地,相当于九个宏茂桥的面积,使总面积从2013年的7万1400公顷扩大到7万6600公顷。截至今年6月,我国的总面积为7万3630公顷。

然而,周边国家近年来在沙土出口政策调整,填海所需的沙土供应存在不确定性,价格也容易波动。黄总理2016年在国家发展部任职时指出,我国开拓沙土进口渠道之际,也得采用新的填海方式,以显著降低工程对沙土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