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日后住院时,所有治疗将由一名主管医生负责看诊和协调。这么一来,可简化看诊过程,病患和家属不用与多个专科医生对接,出院后复诊也交由同一个主管医生跟进。
我国所有公共医院将在未来两年内,率先在普通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和儿科四个科系,采纳主管医生(Principal Doctor)新模式,并在之后分阶段扩展至其他科类。
为培训更多人担任主管医生,卫生部将优化医院临床医生(Hospital Clinician)计划,将医生可取得的级别从三个增至四个,与专科医生一样,同时检讨医院临床医生的薪酬,以吸引更多医生选择这个职业发展路径。
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星期六(9月20日)在新加坡医药理事会医生宣誓仪式上致辞时,强调医院医疗团队转型的必要。
他指出,公共急症医院的护理团队模式向来由专科医生主导。这个模式一直运行得很好,尤其当患者群体年龄较年轻,且主要因急性和偶发性原因才到医院就诊。
“这些年来,这已成为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默认医院护理模式……但它并不是最理想的,尤其当我们有越来越多患有多种复杂病况的年长者。”
王乙康以一名因头部受伤入院的年长病患为例说,按目前的安排,患者入院后,可能要看不同的专科医生——一个治疗伤势,一个调查患者为何晕眩导致跌倒受伤,另一个负责管理患者的慢性疾病。这意味着,患者和家属可能要向不同医生重复病况,也要理清不同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药方。出院后,也得到不同诊所复诊,每次可能得耗上几小时的时间。
“更好的做法是整合与协调不同的治疗,让患者和看护者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相应的综合护理计划。这需要医院护理团队进行重大转型。这个过程将耗时几年,但已经展开。”
医院已开展新模式 主管医生可由专科或医院临床医生担任
今年初,公共医院在几个特定科系,如普通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和儿科采纳了新的主管医生模式。患者入院时,院方会在分诊后根据患者病况,为他配对一名主管医生,负责协调和制定护理计划。主管医生可由专科医生或医院临床医生担任,并都具备广泛医疗专业知识和能力。若有必要,主管医生可向其他专科医生或医疗保健专员寻求治疗建议。
在新模式下,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只要与负责案例的主管医生对接即可。这么一来,将有助减少患者到不同专科诊所复诊和看诊的情况。
目前,已落实主管医生模式的医院包括亚历山大医院、樟宜综合医院和兀兰医疗园。
王乙康说,很多有经验并治疗过跨科系病况的专科医生都有能力担任主管医生。但单靠他们并不足够,我国需要有意识地培训更多有能力进行广泛诊治的医生。
检讨医院临床医生薪酬
卫生部2020年推出的医院临床医生计划,已培训约150名医院临床医生。
为吸引更多医生选择这个职业发展路径,王乙康宣布优化医院临床医生计划,将医生可取得的级别从三个增至四个,与专科医生一样。最新也是最高的级别为高级首席医院临床医生。
他说,表现优秀的医生可在40岁出头就达到高级首席医院临床医生。卫生部也将检讨医院临床医生的薪酬,确保与其他担任相似职务但选择不一样医生职业路径的薪酬不相上下。
医生的三条职业发展路径为家庭医生、医院临床医生和专科医生。王乙康说,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医生都有各自的强项和能力,相辅相成。三条发展路径在领导机会和升职前景都相当。
“随着这些调整,我们应该从词汇中删掉‘非专科医生’这一词。我们的官方用语已不使用这词,但这种区分却存在我们脑海中。我是其中一人。每次遇到初级医生时,我就会问对方‘计划申请驻院培训吗’、‘考虑申请哪个科系’。我应该问‘你想当家庭医生、医院临床医生还是专科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