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去年共有26家海上渔场退场,其中六家在退场前曾领取新加坡食品局共约70万元津贴,用于提升生产力,但最终仍无法避免歇业。

根据食品局早前公布的数据,2019年至2022年,本地的海上渔场数量维持稳定,介于109至110家;之后开始大幅减少,2023年减至98家,到去年只剩72家。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五(9月26日)以书面回应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蔡引舟的询问时说,去年退场的26家海上渔场中,领取政府津贴的六家在申请时均符合条件。

近年来,食品局积极协助本地农场提升生产力,帮助他们引入新技术以提高耗能效率和产出,包括在2021年拨款6000万元设立农业食品业转型基金(Agri-Food Cluster Transformation Fund)。

此外,食品局也推出水产动物健康服务,帮助水产养殖业者预防和控制可能影响水生动物存活率、生长速度及产量的疾病。

延伸阅读

三年近40家海上渔场退场 新加坡水产养殖业经历转型阵痛
三年近40家海上渔场退场 新加坡水产养殖业经历转型阵痛
六家农渔场首度合体 本土“鲜”味亮相食品展
六家农渔场首度合体 本土“鲜”味亮相食品展

以每公顷土地或海域计算,本地渔场每年的生产力从2023年的38.6公吨,上升至去年的40.7公吨。

《联合早报》早前报道,过去两年停业的渔场大多采用传统养殖方式,有些渔场因连年亏损,有些则因渔农年事已高。

针对人力问题,傅海燕在另一个书面答复中透露,去年,海上渔场雇用约400名员工,约半数是本地人。食品局会与高等教育学府合作,为这个领域推出受雇前培训及持续教育与培训课程,以培育本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