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等负面影响,正给企业和经济带来明显冲击。对于有助主动抵御气候变化的气候适应项目投资(Climate Adaptive Investment),单凭政府资金无法完全满足资金需求,需要采取私募资本等外部资金参与的混合融资模式。
新加坡气候行动大使孟文能(Ravi Menon)星期三(10月1日)出席2025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峰会,在讨论会发言时提出以上见解。
孟文能指出,气候适应投资每年的预估资金缺口高达8500亿美元(约1.1万亿新元),这是全球政府都无法满足的需求,也很难让如此规模的资金到位。
但要想吸引私募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气候适应投资还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气候适应项目的收入来源仍不够强劲,并非所有项目都能达到私募资本所需的业绩要求;第二是项目的风险问题,例如防洪堤坝(floodwall)不起作用等情况。
“谁能来承担这些风险?我认为这就是混合融资模式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多边开发银行和各国政府,都完全有能力在项目失败时,去承担第一损失风险。并要非常审慎地使用公共资本,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风险评估。”
孟文能提到,不少慈善资本同样渴望参与到气候适应投资中,但目前全球只有不到1%流向这些项目;部分原因在于,慈善资本的参与不仅需要有一系列可投资或可捐助的项目,还需要设定明确的关键绩效指标。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与数据机构合作,来为慈善资本提供街道温度、洪水风险等这类量化数据;也可以促使企业披露气候风险,或是直接推动抵御极端高温等气候风险的相关研发,例如可以本地化且无须依赖空调的制冷技术。
“但要做到这些,政府无法单枪匹马,仍需要和公共部门、私募资本、慈善资本和学术界等合作。”
气候适应解决方案企业价值可增至9万亿美元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可持续发展办公室高级副总裁王德锐在讨论中还指出,实际上,提供气候适应解决方案企业的投资机会并不小。
首先,气候灾害的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已经发生,未来会更为严重,这将带动对气候适应解决方案的需求加速增长:“比起1980年到2000年,从2001年到2024年气候灾害发生频率呈倍数增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多了四倍。”
王德锐进一步说:“我们的研究表明,一系列精选的气候适应解决方案企业的价值,目前约为2万亿美元,未来将增长到9万亿美元。即便是大型机构投资者,也应当认真评估如何部署资本于这个投资主题。”
他还强调,GIC的研究还表明,这些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收入增长,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尚未在投资分析中被反映出来。按照他们的估算,气候适应方案的2050年营收将比基于历史趋势所作预测高出约61%。
“得益于所谓的气候需求弹性,这些气候适应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收入池,还会进一步扩大……有很多公司实际上都已经实现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