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AI科技公司心识宇宙(Mindverse)推出一款名为Me.bot的个人AI助手软件,但这仅仅是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陶芳波博士追梦的起点。他最远大的构想是:它会衍生和迭代,最终成为一个知道你的经历,了解你的所思所感,甚至能引导你该怎么规划未来的AI“知己”……

人们对ChatGPT已经不陌生,但想象有一个只属于你自己的AI助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同时,汇集了你的想法和经历,甚至连通你的感官,了解你的过去,并能够帮你规划未来,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可思议。

这些带有科幻色彩的想象,是心识宇宙(Mindverse)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陶芳波博士追寻的梦,他正努力把想象变为现实。

最近,这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AI科技公司,推出一款名为Me.bot的个人AI助手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它随时记录当下的想法和事件,可以搜索查询,可以做会议纪要,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输入都互相连接,成为用户个人模型(personal model)的一部分。

陶芳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ChatGPT等基础AI大模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达到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同样的原理,如果系统拥有足够的个人记忆,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人的思维模式,也就可以预测他的想法,按照他的方式来帮忙做决策。

延伸阅读

从穿校服面试到亿元企业高管 金融科技CTO早料科技颠覆金融业
从穿校服面试到亿元企业高管 金融科技CTO早料科技颠覆金融业
将医疗数据统一为共同语言 助提高医疗保健效率
将医疗数据统一为共同语言 助提高医疗保健效率

陶芳波这样描述自己对个人模型未来的预期:“它会管理和结合你过去的所有记忆。比如,你说你在做某个领域的创业,他可能会直接推荐你找某人聊聊,这个人很久之前和你有过交集。AI真的辅助你规划你的未来,就是这种感觉。”

大模型技术的发展让这样的想象成为可能,陶芳波也因此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今年4月,心识宇宙获得由风投公司Square Peg领投的5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自2022年成立至今,心识宇宙已累计融资1000多万美元。

陶芳波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获得博士学位后,曾先后在微软、脸书、阿里巴巴从事AI研发工作。2022年,在AI领域拥有多年积累的他,决定辞职做“最重要的事情”,心识宇宙就这样诞生。

2022年底,心识宇宙发布了一个可创建个性化AI角色的平台MindOS,主要面向企业客户,为众多企业定制AI虚拟客服、虚拟主播等,获得不错的反响。

探索另一条路径 让个人拥有专属模型

这一次,陶芳波对个人模型寄予的期望显然更高,它的目标群不是企业,而是亿万普通用户。他提到比尔盖茨说过的“希望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台个人计算机”。他说,在超级大模型时代,AI大模型不应该只是那些巨头公司的专属,他想探索另一条路径,让每个人都能训练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模型。

被问及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大模型,陶芳波分享了在脸书工作期间受到的一次触动。“一次,一名社会学家来公司做分享,主题是脸书流行与青少年自杀率呈正相关。我想,现在很多社交媒体虽然强调人与人的连接,但对注意力和个人空间的剥夺是很严重的。所以我想做一个只和自己有关的产品,忠于自己。”

产品目前在“记忆助手”阶段

陶芳波坦言,要实现对个人模型的最终想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产品还在“记忆助手”的阶段,未来会不断迭代。

“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苹果、微软、脸书等等,都是先从产品开始的,有了大概的技术路线后就先推产品,然后再慢慢打磨技术,迭代产品。没有完美的技术和完美的产品,我觉得第一阶段就是让产品杀出去。”

对于未来如何迭代产品,陶芳波已经有了方向。他认为,人的记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活流”,也就是每分每秒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事物,另一种是“思考流”,也就是人的想法,尽管没有说出来,但也是记忆的一部分。如果AI大模型能够捕捉一个人的生活流和思考流,那么就能拥有他的整个记忆。

目前,心识宇宙的个人模型主要依赖用户主动输入信息,但公司已经在和硬件厂商谈合作,之后会推出眼镜等穿戴式硬件设备,捕捉人的所见所闻,用于训练个人模型。

作为一家创办不到两年的初创企业,投身于极其烧钱的AI大模型领域,融资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陶芳波说,现在AI领域融资呈现两极化,头部企业估值极高,而普通的做AI应用的保守型公司很难获得资金,这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他的勇气和野心,推着他朝更大的目标努力,以及更快地把产品推向市场进行验证。

东南亚投资者还是偏保守

融资之路还会继续。过去一年,陶芳波带着公司和产品,从中国来到东南亚。他说,这里的投资者还是偏保守,下一步目标可能是美国。

这显然不是一条容易的路,资金、技术、市场认可度,任意一环的差池,都可能让公司永远倒下。陶芳波对此表现得清醒、平和。

“创业本身就是一件胜率很低的事。我的理念是,创业就要追最大的目标,做最有想象力的东西,失败了也没关系,再重来。但是不要不温不火地做一件很保险的事情,那就变成做生意,这不是我要的。”

他说,自己曾经的工作薪水不薄,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来说,创业不见得会更好,因此从一开始他就不是要在狂热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而是为了实现个人追求。

“我现在30多岁,还有多少青春呢?这事一定很难,但我相信小公司永远都有机会,否则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新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