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推行新的强制能耗改善(Mandatory Energy Improvement)制度,明年第三季将最先从逾1000栋中大型建筑物开始实施,能耗密度超标的建筑将被要求作出改善,否则将面对罚款。受访专家认为,业主和经营者都在持续审查所持资产的素质,确保不持有任何“搁浅资产”,新制度料将加速本地建筑的提升和翻新计划。
能耗密度(Energy Use Intensity)是建筑物一年能耗总量(千瓦时)除以建筑物的总楼面,能耗密度越低越好。“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是指遭受意外或过早减记、贬值或转为负债的资产。
至于建筑提升与翻新的成本是否转嫁给租户,专家认为,这将取决于业主。不过,租户将能因此节省电费,而经过提升的有关建筑物,则将更能吸引更高素质的租户和投资者。
第一太平戴维斯新加坡(Savills Singapore)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总监韩建畴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效率较低的建筑(业主)将被迫进行能源审计,以更好地了解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的健康状况。这将促使业主开始可持续发展之旅,并更多地了解如何节约能源。”
韩建畴认为:“这个新制度旨在促进能源审计,并鼓励建筑业主提升或改装翻新建筑,因此将加速这类计划的实施。”
短期内不对房地产投资信托有重大财务影响
马来亚银行证券分析师古哈(Krishna Guha)受访时说:“大多数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SREIT)已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框架,并逐步降低能耗密度。”他认为,新制度短期内不会对它们产生重大的财务影响,但一些老旧建筑可能需要改装翻新,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和股息派发减少”。
大华银行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产业策略规划部主管王松龄受访时说:“随着房地产投资者寻求更优质、更高收益的资产,房地产投资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房地产拥有者和运营商都在不断审查他们的资产质量,以确保不持有任何搁浅资产。”
王松龄认为:“这个新制度将使本地企业在低碳经济中更有效地竞争,并加速促使建筑业主和投资者重新评估建筑提升或改装翻新计划的需要。”
目前,本地建筑的用电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占全国的超过20%。这显示建筑环境减排对实现新加坡净零目标的重要性。
最先受管制建筑 不包括工业楼和独立运作数据中心
最先受新制度管制的“中大型建筑物”,是总楼面5000平方公尺或以上的四类建筑:商业大楼、机构场所(教育、市政、社区和文化建筑)、医疗护理设施,以及体育和休闲中心。这些建筑不包括工业大楼和独立运作数据中心。商业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和零售建筑可分中型和大型,总楼面在1万5000平方公尺及以上为大型建筑,5000平方公尺和1万5000平方公尺之间为中型建筑。
在新制度下,各类建筑中能耗密度连续三年在最差25%的建筑物(这个门槛五年后再检讨),须进行能源审计,并落实措施把能耗降低至少10%。新加坡建设局每年发布建筑能耗基准报告,2023年的报告便从业主提交的1058栋建筑的能耗情况,统计出不同类建筑组别的能耗密度和四分位数,可供利益相关者参考。
政府预计首批将有少于100栋建筑被要求改善能耗密度。这些高能耗建筑的总用电量,占上述报告千多栋建筑物总用电量的四分之一。
对于租户可能面对和享受的成本与好处,韩建畴认为:“成本是否会转嫁给租户,可能取决于业主。没有绿色认证的现有建筑,改装翻新后通常会带来更好的回报。如果租户自己支付电费,他们也将享有节能效果。”
王松龄也说,使用更高效的冷却机(chiller)和冷气设备,意味租户的电力成本降低,并可能为建筑业主获得更高的绿色建筑认证,这也可能是吸引更优质租户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改善建筑能耗较为简单、低成本的举措,包括更换故障的零件或传感器、安装监测工具等。更大规模的改装翻新工程包括提升建筑管理系统和更换冷却系统,投资回收期一般是六年。业主大规模翻新建筑时,可申请绿色建筑奖励计划(现有建筑) 2.0 (Green Mark Incentive Scheme for Existing Buildings 2.0)的补贴,最多可获120万元或资助一半费用,视何者为低。
王松龄认为,重要的是公司和建筑业主利用政府的奖励和资助,来更新他们的资产以保持竞争力,并为租户创造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