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企业治理专家认为,英康保险(Income Insurance)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银行和投资领域,缺乏“社会”元素,这会否构成董事会在作出决策时,没有充分考量英康的社会使命,不无疑问。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投资者保护研究所(Centre for Investor Protection)所长麦润田教授,星期二(6月3日)发表了一份针对德国保险巨头安联(Allianz)收购英康保险破局的分析,第一部分聚焦英康的历史、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以及企业化之前和之后的业绩。

在公司治理方面,麦润田指出,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英康有12名董事,全是非执行董事。英康于2022年初宣布企业化计划,2023年4月6日完成整个企业化过程,从一家合作社转为企业实体。

麦润田认为,以一家保险公司来说,英康的董事会异常庞大,即便和其他上市保险公司比较也一样。在新加坡上市的大东方控股有10名董事,大华保险(UOI)有七名。

英康的12人董事会,规模与比它更大的安联的监理董事会(supervisory board)完全相同。而且,英康还保留了于2023年卸下副主席职务的纪德坤为董事会顾问。麦润田提出疑问:“为什么12人的董事会还需要一名董事会顾问?”

延伸阅读

专家:商业机密理由不充分 安联收购英康献议应披露减资计划
专家:商业机密理由不充分 安联收购英康献议应披露减资计划
据传安联收购英康保险交易已告吹 受访学者业界不感意外
据传安联收购英康保险交易已告吹 受访学者业界不感意外

英康董事会由资历深厚的人士组成,三分之一为女董事,麦润田认为,这一点值得称许。可是,对于一个规模如此大的董事会来说,董事的资历却相当局限。半数具有银行、投资,以及房地产背景,一名具有法律背景,两名具有会计背景,一名在科技业服务,其余两名具有保险业相关的丰富经验。

麦润田指出,尽管部分董事在非盈利组织担任志工,但对于一家社会企业而言,英康的董事会组成,似乎没有太多“社会”元素。

“这不禁令人产生疑问,董事会决策在多大程度上会充分考虑英康的社会使命?一个不那么以商业为导向的董事会,会否支持英康企业化,以及被像安联这样以商业为导向的买家收购?董事会中是否有足够的声音确保英康不会忽视它的社会使命?”

麦润田认为,英康应该检讨它的董事会组成,确保董事会决策符合英康的宗旨。他也建议,董事的背景应更多元,减少来自银行和投资领域的人士。  

没按照《公司治理守则》披露高管酬劳

另外,麦润田也针对管理层的酬劳提出疑问。他指出,英康没有按照新加坡《公司治理守则》的要求,披露首席执行官和前五名执行高管的酬劳区间,也没有披露支付给前五名执行高管的总酬劳。  

安联于去年7月17日宣布将以22亿元收购英康至少51%股权,引起社会热议。我国政府认为,交易结构与条款不符合公众利益,大约三个月后决定叫停交易

英康在企业化过程中得到政府豁免,将20亿元盈余资金转到新的企业实体。政府认为,安联和英康计划在交易后大幅削减资本,退还18亿5000万元现金给股东,不仅不符合英康企业化的初衷,也不确定会对保户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