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今年第二季整体私宅价格环比上涨0.5%,但涨势有所放缓。若分区域来看,代表高档私宅的核心中央区房价涨幅最为显著,达2.3%。由于该地区房价偏高,市场预期接下来新项目的销售进度将变得缓慢。
市区重建局(URA)星期二(7月1日)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第二季非有地私宅价格上涨0.5%,较上一季1.0%的涨幅有所回落。核心中央区(CCR)非有地私宅价格从第一季的0.8%大幅上涨至2.3%。其他中央区(RCR)的价格则下跌1.1%,而上一季上涨1.7%。至于中央区以外(OCR)价格上涨0.9%,略高于第一季的0.3%。
在有地住宅方面,第二季价格小幅上涨0.7%,略高于上一季的0.4%涨幅。
ERA产业总裁朱泳强预计,核心中央区接下来会有四个新项目面市,但考虑到该地区私宅价格较高,新项目销售预计以谨慎的步调进行,预计第三季的新私宅销售主力将落在其他中央区和中央区以外的项目。
莱坊研究部高级主管郑卫铭指出,位于乌节路新推出的21 Anderson私宅项目,单位中位价目前为每平方英尺4811元,加上现有已推出项目的销售额,带动核心中央区房价大幅上涨。
他也提到,其他中央区的市场最为活跃,在4月份推出的滨海花园一号(One Marina Gardens)和新兴媒体园的Bloomsbury Residences虽然引发市场热潮,却没有推高该地区的整体房价,反而下跌了1.1%。
郑卫铭认为:“虽然有新项目推出,但这些楼盘定价大多维持在现有价格水平,再加上同期转售市场的成交表现,导致整体价格略有下降。”
大亨房地产网站(MOGUL.sg)首席研究师麦俊荣指出,其他中央区房价下滑,可能是买家的偏好从城市边缘地区转向核心地段。
他说:“自去年第二季以来,其他中央区房价上涨的速度快过核心中央区,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缩小了,这为原本想在城市边缘地区买房的人提供在核心地段购房的机会。”
新屋供应减少 销量萎缩四成
此外,第二季的私宅销售交易量环比下降约40%,原因是市场上待售单位数量减少。
瑞联集团首席研究与战略总监孙燕清表示,第二季私宅销售交易量大幅下滑,尤其是在一手市场表现明显放缓。这主要是新推出的私宅单位减少,若不包括执行共管公寓,当季新推出的私宅从第一季的3139个单位,下降到不足2000个。
她说:“新房销售在总交易量中占比较小,但售价通常较高,销量减少可能对整体价格增长造成影响。此外,贸易战带来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存在,购房者情绪普遍较为谨慎。5月份适逢大选,6月本地买家又因学校假期纷纷出国,市场营销活动随之减少,进而拖累销售表现。”
根据麦俊荣提供的数据,中央区以外的私宅销售量跌幅最大,一手和二手市场的成交量环比下降55.9%至1866个单位,而上一季的成交量为4229个单位。
展望未来,孙燕清认为,本地楼市仍受到公共住房市场的有力支撑。在利率有望继续下降、借贷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将创造更有利的购房环境,尤其是对首次购房者和预算有限的投资者。
朱泳强也认为,美国联邦储备局可能在7月降息,以及发展总蓝图草案提出将在多个地区兴建新的住宅区,这些举措有助提振购房者信心。
SRI研究与数据分析部主管莫汉(Mohan Sandrasegeran)也说,发展商可能借助发展总蓝图草案的势头,在下半年推出一系列项目,尤其是在大众化私宅市场,预计价格将保持韧性。
“根据目前的市场趋势和整体经济状况,我们预计今年全年私宅价格将呈现温和增长,涨幅介于3%至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