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复杂影响,未来大多数公司可能都须建立两套供应链系统,应对美国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星期二(7月22日)举办论坛,为下星期二(29日)举行的“全球城市新加坡:建国60周年及未来”大会预热。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学院副教授金秀娟(Soo Yeon
Kim)在论坛提问环节时指出,亚细安的供应链不会被彻底瓦解。美国的策略是要和中国“脱钩”,但对其他国家来说,关键词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化(de-risking)”。
她认为,“去风险化”战略在供应链上可能会呈现出多种形式,也将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制造商总会(SMF)会长陈展鹏在同个环节指出,未来大多数国家和公司可能都需要建立两套供应链,一套专门针对美国市场“去风险化”;另一套则是为全球其他市场服务。
但他说,只为美国市场而设的供应链将非常昂贵,因为中国制造的零件占据绝大多数市场,如果想在别的地方找到替代品,不是完全做不到,但代价极高。
陈展鹏说,因此,专为美国而设的供应链建好后,在商业上是否可行也是未知数。
同场的杜克大学桑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埃德蒙‧马莱斯基(Edmund Malesky)说,考虑到中国制造所具备的灵活性和大规模生产能力,要在供应链上摆脱中国几乎不可能。
他说,如果真的脱钩,将带来极大破坏性。即使真有那么一天,也不会很快发生。他引用俗语说:“精灵一旦从瓶子出来,就不能再塞回去了。更何况,这次是两个”。
自动化不等于裁员失业
有学者提到企业应加强自动化和数码化,以提高效率应对当前经济挑战,但自动化也引发失业担忧。陈展鹏对此回应说,这取决于自动化的内容。
他举例说,在AI视觉检测技术成熟前,他经营的一家生产信用卡、手机卡的工厂,需要雇用大量员工手动检查卡片,他反问:“这些岗位被自动化时,算是失业吗?”
陈展鹏认为,自动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有意义的工作,而是不再需要那么多低端技能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