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当时年仅18岁的陈旭东从中国福建老家来到新加坡求学,在异乡扎根多年后,创办了本地家电品牌Airbot。虽然他从年轻时就怀抱创业梦想,但当初的他或许未曾预料,这段不凡的创业之路会在新加坡启程。

如今35岁的陈旭东,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选择创业与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他成长于一个经营家电代理销售的家庭,自小便接触相关产品与市场,对行业有一定了解。

他说:“在闽南,经商的氛围非常浓厚。我一直觉得自己迟早会创业,只是不知道契机会在哪里。”

这个契机,在他从新加坡管理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在一家美资硬盘企业度过了相对稳定的几年后,很快就出现了。

从同事日常讨论 发掘扫地机器人商机

从小受家里经商环境熏陶的陈旭东,在那稳定的几年职场生涯里,就发现了扫地机器人这个在当时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商机。

延伸阅读

产品贵精不贵多 生意在强不在大 松厨屹立30年
产品贵精不贵多 生意在强不在大 松厨屹立30年
三代奋斗68载 电器销售商直面迎战电商狂潮冲击
三代奋斗68载 电器销售商直面迎战电商狂潮冲击

据他描述,这一观察起初只是出现在身边同事的日常讨论中。他发现不少同事开始提到对这个产品的兴趣,而在当时的新加坡,扫地机器人品牌少且售价偏高,令人却步。

陈旭东认为,在新加坡这个各类家电都已相当饱和的市场,如今终于出现了这么一个相对新颖且发展迅速的新品类,他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一名工科生,借助从小培养的商业嗅觉,为自己寻到了创业方向。

2012年,Airbot正式成立。初期规模还小,陈旭东是唯一的创始人,他只能先以联合开发的委托生产(ODM)模式,和中国深圳的制造商合作。直到2019年启动独立研发,并自建工厂,实现生产自主化。

他提到,家族在家电行业已沉淀多年,积累不少经验,这为他当时创业寻找制造商时,提供了宝贵的人脉与经验支持。

Airbot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黑色星期五”购物节。当时,团队首次在趣天网(Qoo10)上线扫地机器人产品。熬过紧张的等待后,到了午夜,陈旭东惊喜地发现公司的第一款产品已经获得了1000多个订单。

不受传统分销限制 可直接接触消费者收集反馈

比起许多从线下发家的传统电器品牌,Airbot一开始就乘着电商红利起步,是新加坡最早在线上渠道卖扫地机器人的商家之一。

陈旭东认为,比起一些规模较大的家电品牌,Airbot的优势在于综合成本较低,这是因为大品牌的研发投入和销售模式等,往往会推高终端售价。

他说:“许多品牌采用层层分销模式,例如先设东南亚总代理,再设新加坡国家代理,每一层都要抽取利润,最终价格自然偏高。” 

作为起步公司,Airbot不受传统分销限制,能更直接地接触消费者,快速收集反馈并优化产品设计,形成灵活高效的正向循环。 

“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很多家庭住在排屋,对续航时间有更高要求;而一些国际品牌的设计更偏向欧美市场,手持尺寸与重量可能不适合东南亚用户。”

面对部分消费者提出Airbot产品外观“酷似”行业大牌的质疑,陈旭东坦言,这其实反映的是行业技术路线的演进过程。

“早期吸尘器常将集尘部件放在底部,使用时手感吃力。后来逐渐优化到顶部设计,这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而形成的技术趋势。”

目前,Airbot已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并正探索将代理型人工智能(Agentic AI)应用于扫地机器人,让产品能自动生成工作报告等更智能的功能。

2018年,陈旭东的老同学卢抒豪(34岁)加入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成为他的创业伙伴。

在此之前,卢抒豪曾在国大医院的实验室从事嵌入式开发工作。凭借对软硬件融合的技术理解,他有效弥补了陈旭东在软件与电子控制方面的不足,也让公司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2018年,陈旭东(左)的老同学卢抒豪(右)加入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成为了他的创业好伙伴。(李冠卫摄)
2018年,陈旭东(左)的老同学卢抒豪(右)加入公司担任销售总监,成为了他的创业好伙伴。(李冠卫摄)

面对同质化与“内卷”市场 坚持自主研发投入

如今,新加坡家电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些新兴中国品牌的涌入加剧了价格战,令不少本地业者感受到沉重压力。

陈旭东坦言,新加坡是很多海外品牌进军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竞争激烈在所难免,销售渠道和价格战也随之而来。

这时候,作为一家资源比不上大厂丰富的本地起步公司,Airbot在为新想法、新产品投入资源时,必须更加谨慎,思考如何实现成本回收与商业化路径。

陈旭东说,起初走ODM模式时,公司几乎无须投入太多研发成本,而如今,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不仅研发投入日益增长,连价格和销售策略也“卷”得越来越深,难免让他们感到压力。

对于新加坡家电业如今面临的挑战,他认为“内卷”无法真正地服务好消费者。公司仍会坚持自主研发投入,力求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市场中,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产品体验,打造更贴合东南亚用户需求的智能家电。

他说:“坚持投资于产品研发,才是一条能够支撑我们继续走10年、20年、甚至更远的路。”

尽管市场环境日趋严峻,陈旭东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专注研发、贴近用户、灵活应变。从福建小镇出发,在新加坡扎根,再把产品推向区域市场。陈旭东和团队用10多年的努力证明:即使资源有限,只要眼光精准、方向正确,本地起步公司也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开辟一席之地。

创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一场持续投入、不断修正的耐力赛。面对同质化与“内卷”,真正能走得远的,永远是那些敢于坚持价值、持续创新的企业。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