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不确定性与地缘政治紧张带来市场动荡,企业到海外上市的活动,意即跨境首次公开售股(IPO)上市活动,在2025年上半年创下新高。与此同时,大中华区和新加坡已成为最多公司出国上市的来源地,占上半年跨境上市活动的超过七成,美国则是跨境上市活动的首选目的地。

报告也指出,创纪录的跨境活动在可持续性方面,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安永(EY)7月底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全球首次公开售股趋势报告,在市场动荡背景下,跨境首次公开售股上市活动(下称上市活动)创历史新高,在2025年上半年占全球新股上市宗数的14%。

10年前,这个比率仅为6%。

报告指出,地理流动揭示了一个清晰的模式:大中华区和新加坡已成为跨境IPO的主要来源地。

延伸阅读

东南亚上半年IPO集资逾17亿元 上市数量减少但总市值增33%
东南亚上半年IPO集资逾17亿元 上市数量减少但总市值增33%
亚太区第一季IPO数量和募资额领先全球其他地区
亚太区第一季IPO数量和募资额领先全球其他地区

2025年上半年,这两个来源地合计占全球所有跨境上市宗数的74%。其中,近30%的大中华区发行商和93%的新加坡发行商选择在美国交易所上市。

这种迁移使美国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上市地点。2025年上半年,93%的全球跨境上市活动选择在美国上市,远高于2016年的30%。外国发行商现在占所有美国上市公司的62%,其中大中华区和新加坡的公司领先。

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源于雄厚的资本池、广泛的投资者基础和强劲的流动性。国际发行商尤其重视接触那些对盈利能力强、增长型公司感兴趣的投资者。

科技行业仍是国际上市的主导行业,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消费行业(尤其是零售业)已稳步超越科技行业,成为主要驱动力。这体现了中国发行商进行细致的战略调整,它们有意选择交易规模较小、政治敏感度较低的行业,以应对审计合规压力,同时保持获取全球资本的渠道。

中国公司IPO今后越来越青睐香港

不过,报告认为,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尤其是中美紧张局势,促使跨国公司和投资者将资本从政治敏感的司法管辖区转移出去,以“规避风险”。这种转变表明,大型中国公司上市活动将越来越青睐香港,而非美国市场,正如希音(Shein)最近决定在香港上市那样。

监管压力也正在从多个方向加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外国私人发行商,已广泛收紧信息披露和合规要求。这可能使一些在中国以外注册而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公司,无法取得外国私人发行商地位。与此同时,中国也收紧对当地企业前往海外上市的管制。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已延长审核时间,特别是针对规模较小、流通股较少、市值微型和数据敏感的发行商。

宏观经济变化使情况更加复杂。美元走弱和利率周期放缓,正在鼓励投资者探索亚洲和欧洲的机会。

与此同时,全球交易所正通过精简的监管规定、先进的交易基础设施和更广阔的投资者群体来提升竞争力,以吸引国际发行商。

报告指出,跨境上市活动当前趋势的持久性,将取决于监管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会持续多久,以及香港、欧洲和亚洲市场如何成功定位为可行的替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