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本地银行第三季业绩表现各异。星展集团和华侨银行盈利高出分析师预期,大华银行则因为拨出大额准备金而净利大跌。展望下来表现,多数分析师认为星展集团表现料仍然企稳,但对大华的走势看法不一。

星展集团第三季净利同比下降2%至29亿5400万元,但高于分析师预期的27亿9000万元,得益于财富管理和存款增长强劲。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大华银行净利同比下滑72%至4亿元,并宣布额外拨出高达6亿元的预先准备金(provision)。华侨银行的净利则同比持平,为19亿7800万元。

晨星亚洲股票研究总监陈丽子指出,星展集团采取的对冲措施使它的净利息收入表现稳健。在利率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收入同比仅下降2%。

“尽管如此,我们预计随着对冲到期和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未来仍将面临压力。”

延伸阅读

第三季净利29.5亿元高于预期 星展集团股价大涨
第三季净利29.5亿元高于预期 星展集团股价大涨
收费收入与财富管理带动 华侨第三季净利持稳报19.8亿元
收费收入与财富管理带动 华侨第三季净利持稳报19.8亿元

星展财富管理业务 料继续支撑股本回报率

她也指出,星展集团强大的财富管理业务,有助于缓解利率下行压力,预计也将支撑股本回报率。她也维持星展48元的公允估值,2025年市净率(P/B Ratio)达到2,高于大华银行的1.2和华侨银行的1.4。

在利率下调的环境下,许多银行开始关注自身的非利息收入。这包括银行通过提供各类金融服务获得的手续费与佣金,包括信用卡、财富管理、投资与交易收入等。

本地三大银行中,星展集团和华侨银行均取得非利息收入增长。不过,大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不涨反跌17.5%。

辉立证券研究投资经理谭鉫澄在报告指出,大华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增长被更高的信用卡奖励支出所抵消。此外,它的交易和投资收入也从去年同期的高位下滑。

大华银行此次抛出的另一个震撼弹,莫过于宣布额外拨出高达6亿元的预先准备金(provision)。管理层说,这是应对大中华区和美国商业房地产的一些问题。

中国大陆及香港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银行坏账,近期成为区域银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中,大华银行在大中华区的不良贷款按季增长13%。

第三季,大华银行的不良资产为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是三大银行中最高的。与之相比,华侨银行的不良资产为30亿元,不良贷款率0.9%;星展集团则为47亿元,不良贷款率1%。

大华不良贷款可能上升 拨备或不仅是“一次过坏消息”

马来亚银行证券公司研究主管迪兰(Thilan Wickramasinghe)指出,大华银行拨出的一般准备金使它的整体信贷成本升至134个基点。这已经高于金融危机时期的峰值110个基点。

虽然大华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升至100%,但仍低于星展的139%。

迪兰也说:“鉴于商业房地产的复苏轨迹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可能出现更多不良贷款类别,我们认为现在就称这笔拨备是一次过的坏消息(kitchen sinking)似乎为时尚早。”

兴业银行的分析报告则对大华银行来年的展望偏向温和。其中,净利预计将出现反弹。与大华有关的商业房地产抵押品估值已大幅下调,资产流动性也有所改善。

不过,由于最新的业绩表现差于预期,兴业银行仍下调大华的净利预测,并将股票的目标价从38.80元下调至36.10元。

除了大华银行,彭博行业研究分析师郭术甯注意到,华侨银行的企业不良资产新增数量也连续三季超过收回数量,这一趋势需要密切关注。

“不过,尽管面临宏观经济逆风,华侨银行高达160%的不良资产覆盖率,仍为2026年提供了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

彭博行业研究高级分析师马哈茂德(Sarah Jane Mahmud)则预计,由于华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CET 1)缓冲能力强于同行,或许已做好进一步并购的准备。

“除了此前整合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印尼子公司外,另一项收购或可帮助华侨银行与同业大华和星展保持同步,因为他们正整合花旗集团在多个国家的零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