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后座议员主动提出的《善粮捐赠法案》前天获得国会通过。法案旨在通过给捐赠者适当的法律保障,鼓励企业或个人捐赠食品,减少食物浪费,改善本地粮食安全,也为环保尽一分力。
根据法案,只要满足四个先决条件,企业或个人捐赠的食品若导致死亡或人身伤害,他们可豁免相关刑事或民事责任。这四个条件为:捐出的食品要符合安全和适合食用;捐赠者必须告知受赠者正确处理食品的方式;捐赠者必须告知受赠者食品的食用期限;捐赠者在捐赠前已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施,确保食品符合安全食用标准。
过去五年,本地每年浪费的食物平均约75万吨,占总垃圾量约11%,问题不可谓不严重。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被丢弃的食物中,有很多其实是还能够食用的,但再循环率却不到20%。与此同时,社会上却有一群很需要食物帮助的人群,包括低收入家庭、家庭遭遇不幸变故者、没有收入和依靠的老年人和外来劳工等。许多慈善机构也很需要食物捐赠。因此,很有必要减少食物的浪费,以惠及需要帮助的人群。
据调查,担忧好心没好报,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事件而被怪罪,是不少有意捐赠食物者踌躇不前的缘故,因此,若能得到一定的法律保障,去除这方面的疑虑,应能鼓励更多个人以至商贩店主等捐赠余粮为善,避免把好好的食物不假思索地丢进垃圾桶。
不过,导致大量食物垃圾出现的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环保和社会意识还不到位,或许也是个中原因。新加坡是美食天堂,各种食肆、巴刹、餐馆、酒楼、面包和糕饼店、超市、杂货店、蔬菜水果摊贩等等到处皆是。供应点多,很容易就出现供过于求的问题。比如很多面包店,一到深夜就会把卖剩的产品丢弃。对这些店铺的员工或店主而言,这是处理剩余食物最干脆的做法。他们当中很多可能不知道怎么捐赠,或是欠缺联系、人手和运输工具。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相信会有更多人乐意参与捐赠。
换言之,单有法律保障是不够的。要鼓励捐赠,让更多剩余食物能惠及有需求的人群,还须有其他机制的配合,并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食物捐赠生态系统。善粮捐赠法是个很好的开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逐渐建立全面有效的法律与政策框架,改进未来的整个食物捐赠景观。
展望未来,食物捐赠的改进肯定需要更多的投入与参与。在相关机构和组织方面,除了现有的食物救济工作小组、新加坡食物银行等,或许也应该有各区社区发展理事会和其他基层组织的参与,也须有更多的义工加入服务行列,以完善整个联系和分发网络。其次,鼓励更多的商家、超市、食品供应商等的加入,以扩充食物来源,以及增加食物的多样性,能更好地照顾各种不同的需求。
由义顺集选区议员黄国光、三巴旺集选区议员傅丽珊、马西岭—油池集选区议员苏慧敏,以及荷兰—武吉知马集选区议员谢秉辉联合提出的法案,是后座议员发挥主动性以利民生的一个好例子。四人自2021年就展开公众及利益相关者的咨询,并起草这项法案,花了不少心血,他们的努力值得赞许。新加坡作为美食天堂,各色美食应有尽有,食肆全岛林立,我们以美食之都为荣,却不应因此成为食物浪费之城。建立一个良好的捐赠系统,既让捐赠者放心,也让受赠者更安心,实是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