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和新加坡土地管理局星期一(11月3日)发表联合文告,在评估欧思礼路38号的建国总理李光耀故居后,认为具有重大历史和国家意义,超越李光耀一家人的故居价值,更是新加坡许多关键历史事件的第一现场。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接受文物局和古迹与遗址保存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计划把这个地点列为国家古迹。当局一旦向屋主李显扬发出保存令,这幅地段便计划改为公共空间,仅保留建筑的部分架构,或完全拆除改建为历史遗产公园,但保留方式还未有定案。

联合文告明确将此个案称为“欧思礼路38号”而非“李光耀故居”,这一点清楚表达了对这一地点更客观的定位,也说明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展现了专业和理性判断,从符合国家利益的角度决策,超越政治、家族和个人层面。时任总理的李显龙从一开始就公开回避参与决策,反对保留故居的李光耀次子李显扬批评当局的决定是“践踏李光耀对于拆除自家私宅不可动摇的意愿”,都映衬秉持客观理性精神,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待这一历史遗迹的重要性。

欧思礼路38号建筑最早在1898年由荷兰商人兴建,李光耀在1940年代购入。作为逾百年的建筑物,它和所在地点的价值远超过房屋本身。它是见证新加坡经历反殖斗争、自治、合并到独立建国完整过程的一个关键场景。在新加坡共和国成立前后,李光耀与人民行动党关键人物,包括左翼人士都在这里留下互动身影,无论是召开秘密会议或是谋划政治决策,这里都是新加坡建国史的第一现场,建国先贤在这里凝聚建国路线的共识与力量。一部建国史,38号满满印记,在我国大力构建国家意识的今天,此当极为珍贵、不可或缺的历史现场素材与实况教育资源。

因此,讨论欧思礼路38号保留与否的课题,理应从国家历史和对后世负责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体会到吾人正处于延续并塑造建国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而非囿于李光耀个人遗愿、家族纷争、对政党的评价或一时的情绪。历史现场与环境的保留价值无可替代,一旦拆毁或湮灭就永远消失。保留与否的结果,将决定这块历史现场在未来是属于公共空间,能持续发挥教育与研究用途,还是成为一块私人地皮或房地产,闲人免进。政府已经表明,会考虑一切可行的保存方案,也会尊重李光耀遗愿,相信当局会努力找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时也不会失去宏观的立场与对历史负责的视角。

宝塔街的牛车水原貌馆在整修后近期重开,刻意恢复早年底层百姓生活面貌,栩栩如生,对年轻国人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孙中山曾经驻留的晚晴园早就成为保留建筑。新加坡多年来超过7100栋依法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如今都是无可替代的国家遗产,也是历史短浅的新加坡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但在这些保留的过程中,都难免有过私人与公共权益的争持。2017年时任总理公署部长兼内政部、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的李智陞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了一句名言:“我们很幸运地拥有法治。”正是在法治与法治精神的遵行中,国家历史受到必要的维护,也能超越私人利益。

延伸阅读

学者:在呈现历史意义上 李光耀故居可与先贤纪念园相辅相成
学者:在呈现历史意义上 李光耀故居可与先贤纪念园相辅相成
【速读包】为何保留李光耀故居原址欧思礼路38号?
【速读包】为何保留李光耀故居原址欧思礼路38号?

建国初期的飞速发展,导致许多标志性建筑拆除而饱受批评,对政府和全社会都是一个警惕。这些让人遗憾的错误,足以让我们吸取足够教训。如今,我们为铭记二战历史而保留福特车厂,因许多商人、殖民地官员而保留各种建筑、道路,乌节路上的淡马锡店屋也成了新历史地标。作为历史价值含金量更大的欧思礼路38号,自然更应当在建国进程中,赋予相匹配并能永续的历史分量。

李光耀逝世后,家族纷争引发对欧思礼路38号处置方式的矛盾,一度激发各界的强烈情绪,缺乏冷静决策的条件。如今回归理性,相信国人都能意识到保留历史遗产的重要性,更遑论见证建国过程多个关键时刻的历史现场。为后人计,我们这一代人,不能为后世留下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