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严厉遏制蔬菜原产地造假行为

字体大小:

《联合早报·交流站》于4月15日刊登新加坡食品局针对我4月4日的投函所作出的答复,读了之后想向当局再进言几句。

在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先进国家,正规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有零售商敢卖假货,农产品的原产地和供应来源都须清楚标明。违规者即使初犯,也会面对严厉处罚,甚至被勒令永久停业。

在本地,由于当局相对宽容,造成更多蔬菜进口商冒险进口高农药、但视觉效果较佳的蔬菜,若被通知须要抽样农检,就立即选择“自愿”销毁,以逃避责任,与当局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目前原产地被造假的蔬菜多为澳洲的品种,包括白菜花、西兰花、兰花苔(Broccolini)、大旺(Wongbok)等。这些被行内人称为“一眼假”的次等蔬菜,在本地的网上与线下销售,欺骗消费者。

为了改善对进口蔬菜的各种管制,加强保障国人的健康,除了在《食品安全和保障法案》下有统一处罚框架之外,希望当局加强处罚违规者,以遏制欺诈行为。另外,零售商应直接承担责任,不得转嫁责任给进口商。当局也应该设立或加强吹哨人机制,重视内部或行内专业人员提供的信息,及时采取行动打击不法行为。

希望当局能够设立独立监督机构,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协助验证进口蔬菜,确保没有伪造原产地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业行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