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这项科技也渐渐融入教学规划,成为师生们平时课程的一部分。这些智能助手都存在着什么优势和陷阱?
今年年初,锦文中学的学生迎来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在学生提交作业时,能够同时关注所有学生,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这其实是大家熟悉的学生学习平台(Student Learning Space,简称SLS)里提供的简答题反馈智能助理(Short Answer Feedback Assistant)功能。这个功能在去年12月上线,适用于科学以及人文科目。除了能给答案评分,针对开放式问题,简答题反馈智能助理还能自动对作答内容提供评语。
现今,锦文中学科学部的老师已尝试把这个新功能运用在课程环节里。
人工智能评语肯定学生优点
教导中四生物课、同时也是科学部主任的李倩仪(40岁)表示,自己平时会在SLS上布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作为课堂上知识点的回顾练习。学生答题后,这个智能助理会针对回答进行反馈。老师也会提供个人评语,以补充智能助理的回复,让学生能更好地查缺补漏。
李倩仪认为,简答题反馈智能助理的一大价值在于能发现学生答案里“好”的方面,并给予表扬,这是教师平时较难兼顾到的。她说:“老师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去为学生‘答对’的部分去书写评语,更多是点出学生不足和该改正的地方。学生只能通过老师‘打钩’的方式来了解自己这道题做对了或是这个答案写得好。我认为学生除了知晓自己学习上不足的地方之外,也应认识到自己在哪里做得不错,而这个功能就能帮老师做到这一点。”
中四生林家瑜(16岁)清楚记得,自己最初收获AI反馈时的惊讶。“我以为人工智能只能回答问题,没想到还能对我的作业进行点评。”她也说,平时需要至少等待一天才能看到老师的反馈,有了这个智能助理,自己可以更快知道作答情况,提升了学习效率。
老师依旧是教育核心
除了简答题反馈智能助理,教育部也推出其他人工智能以助力更多科目。例如,能在多类数学题型里为学生提供作答提示和逐行数学运算的及时反馈的数学学习反馈智能助理(Feedback Assistant - Mathematics);以及能针对学生的写作提供语法等基本反馈的英文学习反馈智能助理(Language Feedback Assistant for English)。
教育部发言人说:“这些人工智能功能起到一个补充和增强教师的作用,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体验的核心。”
李倩仪也有同样的共识。她认为人工智能欠缺对自己的学生的了解,没办法精准点出学生不足的方面以及应该做哪些修正。“我了解我的学生,知道他们的需求,清楚他们要加强或是要改进的地方,这是学生需要的,也是人工智能没法替代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华文识字率和口语能力,一直是许多本地华文教师头疼的事。
海星天主教中学今年把SLS上文字转语音和言语评估(Speech Evaluation)系统融入华文教学中,向全年级学生推行。不仅学生能在每次口语练习后获得及时反馈,老师也能通过系统获得学生语音的数据,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这其实不是一项新功能。海星天主教中学华文高级教师赵森(43岁)解释,这类言语评估系统最开始面世时功能并不稳定,不少老师基于谨慎的态度而选择继续观望。“我是自己尝试使用了两年后,发现系统趋于成熟,稳定性有了保障,便在去年向部门建议把它纳入华文教学法中。”
赵森介绍,老师可以课上或课后在SLS上布置朗读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在线完成。学生朗读文章时只要用言语评估系统把声音录下来,平台配有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便可根据老师事先制定的评估标准,自动为学生打分,并针对他们朗读时的流利度和发音准确度提供及时反馈。
以往若要在课堂上进行口语练习,老师只有时间选出几名学生来朗读。现在,华文老师可以利用言语评估系统让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有练习的机会。“学生不需要站起来,一人面对全班同学,只需要对着自己的个人学习电子配备来读,这让他们有安全感,也不会觉得丢脸,会更乐意进行朗读。”
赵森认为,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能更好地监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老师就能把精力放在更有必要的地方,比如创新的教学法,以及帮助那些有需要的学生。
AI既是帮手也存在陷阱
除了SLS上的人工智能工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运用其他人工智能,如ChatGPT。很多师生都承认,人工智能工具在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被滥用、过度依赖等担忧。
黄俊龙(义顺中三)是ChatGPT平台的“常客”。每当面临作业上的难题时,他都会下意识去寻求ChatGPT的帮助。他说:“这是我爸爸介绍我的,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我学习。”
此外,他也在写英文或华文的作文时,会让ChatGPT搜索一些好词好句,来润色自己的文章。
ChatGPT之外,他还使用辅助绘图工具如Desmos,来完成数学作业。他说:“主要是看上它们的便捷性和快速生成答案的能力,我觉得这些工具可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
徐睿萱(锦文中四)也有类似的看法,并认为生成式AI如ChatGPT能充当学生的个人老师,让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她表示,ChatGPT能够对自己不理解的概念提供详细的解释。“我能够限定它回答的类型、数量、范围或是一些更细节的具体要求,以满足我的学习需求,这也能让我更好地进步。”
不过,也有学生对ChatGPT持谨慎态度。陈彦婷(义顺中三)就是其中一人。在她看来,频繁使用ChatGPT可能导致依赖问题,降低学生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有朋友为了赶作业直接照搬ChatGPT给的答案,我曾劝他们不要这么做,毕竟这对他们掌握知识毫无帮助,而且考试也没有这些工具来帮他们。但是,要他们把我的话‘听进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学生应学会善用人工智能
对于学生完全使用ChatGPT来生成作业答案,李倩仪和赵森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教师一般都能通过学生平时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去识破他们是否让人工智能“代写”功课。
李倩仪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类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工智能也不是全能的,有时给出的答复也会出现幻觉(hallucination)和偏差(bias)。
“如何去识别获得的答案是否合理?一些学生是真的不知道,这需要老师去指导。”
在发现学生提交“AI”答案后,李倩仪会把该作业展示在班上,和班上同学一起分析答案的优劣。“当然,作业会是匿名的,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间接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
她补充,班上其他学生多能指出ChatGPT的答案的不足之处。“提交这份作业的同学,我事后和他私聊时,他也意识到了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还是需要自己去思考。”
赵森最担心的是学生使用ChatGPT来应付作业,而不是用来促进学习。“但我的感情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使用ChatGPT的指令,大大提高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但在对待我的华文课上,我希望他们成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让ChatGPT来替代他们参与学习的过程。”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