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挂着的画作集锦,其中可能就藏着本地名画家价值连城的大作哦!一起来看看校园里有哪些是与我们朝夕相对,却“深藏不露”的名家书画吧!
我国第一代艺术先驱,如陈文希、刘抗、陈宗瑞、钟泗滨等人,除了忠于艺术创作,也在各所华校教导美术,栽培子弟并在校园留下作品。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即日起至6月30日,举办特展“校园名家书画:从钟泗滨到林子平”,展示收藏于五所学府(公教中学、华侨中学、南洋女中、中正中学总校和德明政府中学)的名家画作。这85件水墨、油画、书法等作品平时挂在校园或藏在仓库,借由展览首次一起亮相,让公众窥探深藏在校园内的宝藏。
藏在民间的画家高手
刘抗、陈文希、钟泗滨、陈宗瑞四位先驱画家都曾在华侨中学任教。在当时校长的鼓励下,他们在1952年到峇厘岛开启一个改变本地艺术历史的旅程。
他们在这趟绘画之旅中,深度探索南洋画风,并大力推动1950年代的南洋艺术活动。本次展出的陈文希油画《峇厘女郎》就很好地记录了艺术家旅程的成果——“南洋画派”(Nanyang Style)的诞生。
校内设艺术馆 惠及莘莘学子
第一代艺术先驱们对本地教育和艺术界都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而第二代的建国画家也不落人后。高龄104岁的林子平是中正中学(总校)的杰出校友。中正中学(总校)在2014年开设了“林子平艺术馆”,收藏林子平慷慨捐赠给学校的作品。
学生导览员王鉌婷(16岁)分享说,每一个中正学子在踏入校园的第一天,在中一迎新会上就会参观艺术馆,对老学长林子平有全面的了解。“林子平是我很尊敬的艺术家,如果有机会能够和他见面,听他分享自己的作画过程,那将会是个不可思议的经验。”
南洋画派融贯中西
来自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导览员吴乐昀(15岁)在开幕仪式上,就为嘉宾们介绍这幅画,以及南洋画派的风格。吴乐昀不是美术生,在担任展览导览员前,对艺术作品也没有过多的关注。但为了接待主宾们,她做了不少功课,阅读了许多关于南洋画派的资料。
从题材来说,南洋画派以东南亚独有的风土人情为灵感。从色彩鲜明的热带植物,到极具地方特色的渔村,再到婀娜多姿的巴厘岛村妇,充分地展现东南亚地区的独特魅力。
而让南洋画派独树一帜之处,是画家们运用传统国画的绘画技巧,表达西方油画中常见的构图和用色,使作品融贯中西,拥有独特的识别度。
先驱画家给下一代的启发
联合学生美术通讯员张琴棋(16岁,南洋女子中学)也是此画展的导览员之一。身为美术特选课程的学生,这些本地画家的名字对她而言并不陌生,但通过参与展览的近距离接触也给了她不少启发。张琴棋中一时开始学习国画,但一直无法将国画技巧与在美术特选课程中学的西洋画理论做结合,她觉得两者的搭配总是很奇怪,不协调。
先驱画家们的每一幅画都巧妙地把中西合并,让她大开眼界。她感叹说:“比起从在课本上认识画家,能亲身参与画展让她对本地画家们有了更深的了解。画作在展示灯的照射下,每一道笔触都变得更清晰,让我能更好地欣赏画作的美。”
张琴棋在本地画家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勇于尝试的精神。“他们推行的南洋画派,在当时是很新颖的画风。这样的创新在这一群本地老画家的坚持创作下,最终成了具代表性画派。南洋画家们敢于打破传统,不被当时的艺术规范束缚,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值得学习。”
早报校园 zbschools.sg 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数码平台。它汇集学生报旗下《小拇指》、《大拇指》和《逗号》的精彩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报道,让中小学生轻松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