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京:阿富汗文明的命运

残留巴米扬巨佛轮廓的石窟依然屹立,见证千年兴衰的佛像已湮灭。(互联网)
残留巴米扬巨佛轮廓的石窟依然屹立,见证千年兴衰的佛像已湮灭。(互联网)

字体大小:

正是文物遗址提醒我们:位于中亚腹地的阿富汗不只是战火与暴力而已,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中心,四方文化的交汇点……

塔利班接管阿富汗首都喀布尔(Kabul),人心惶惶逃往机场,飞机超载场面令人揪心。而阿富汗丰富光灿的文物遗产,这次要承受多少灾难?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拉希米说,塔利班8月18日会面时承诺保护该馆及馆内超过8万件文物藏品,派出一队武装人员巡逻防窃。拉希米庆幸“政权变更期间文物尚未受损”,但仍担心博物馆员工和文物的安全。该馆曾制定应急计划,预备将5万件藏品转移安全地点,但因塔利班闪电攻陷喀布尔,无以实施。

塔利班今年2月曾声明指示追随者大力保护、监察及保存文物,停止非法挖掘,守护所有历史遗址,禁止贩售文物。然而,许多专家质疑这份承诺。毕竟,塔利班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否定所有人类或动物图像,2001年用坦克大炮摧毁建于公元6世纪的世界最高佛像巴米扬大佛,举世哗然,记忆犹新。残留巨佛轮廓的石窟依然屹立,见证千年兴衰的佛像已湮灭,文明遗迹阻挡不了战火、暴力和无知。塔利班统治期间砸坏国博数以千计藏品,烧毁图书馆,还杀害艺术家、音乐家、诗人等,阿富汗数以万计的文物遗产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而正是文物遗址提醒我们:位于中亚腹地的阿富汗不只是战火与暴力而已,它曾是丝绸之路的中心,四方文化的交汇点,草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汉文明、印度文明曾在这里碰撞并沉淀出独有的文化魅力。

国博前馆长马苏迪1989年将国宝封存在总统府地下金库内,2003年塔利班推翻后才重见天日,在馆前石碑刻上“文化活着,国家才活着”。后因战火频繁,国博为保文物,选出231件,从2006至2020年巡展于欧亚美澳14个国家,非常遗憾未能来到新加坡,让我们错过与千年文明面对面。阿富汗文物无疑是最好的文化大使,借此打破人们对阿富汗负面的印象。

离喀布尔不远的梅斯·艾纳克(Mes Aynak)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驿站,考古发掘出地下埋葬5至7世纪中亚重要的佛教寺庙群,乃各路朝圣者必经之地。大批佛塔和雕像之外,还有约万件文物出土,包括大批贵霜、萨珊和印度-帕提亚王国的硬币,而国博装不下,只能留在现场,引来大量偷盗者,现命运又蒙上阴影。

这里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受希腊和印度的影响。贵霜帝国铸币上有23位神,正面铸国王形象,另一面有佛教的弥勒佛、印度教的湿婆、希腊神话月亮女神等,揭示那个思想开阔宽容的时代,不同宗教交汇,古希腊、波斯、中亚和印度文化相互融合。作为阿富汗最大铜矿地,发现距今5000年的青铜时代遗址;古老铜冶炼炉显示铜矿开采使僧侣富有,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

几年前去过伊朗,为曾是世界帝国的伊朗的文化光辉以及当地人对品味的讲究十分倾倒,对中亚一带兴趣高昂,而像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等文明重镇,因局势不安,难以一游,令人遗憾。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2016)说:“眼前的事实冲刷了过去的历史:说起喀布尔城,再也没有人会联想到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创建者巴布尔曾亲自在那儿经营花园的日子了。‘巴布尔花园’曾有一汪被橘树和石榴树环绕的池塘和一片三叶草草地,巴布尔特别引以为荣:‘这是花园的最佳景致,橘子变黄时最为美丽。此园的选址真是无以伦比!”

弗兰科潘认为,2000年来丝绸之路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古至今,各种思想、习俗和语言都在这个连接着东、西方的熔炉里相互碰撞。今天,丝绸之路再次兴盛,但却被很多人所忽视”。人们仅注意到这一带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仍没真正关注这世界重要的十字路口。中亚的动荡不安是这一曾经支配全球知识、文化和经济格局的地区再次崛起过程中的阵痛,世界的重心将再次回到它千年的位置。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