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刚结束的特展“他者之城——亚洲艺术家在巴黎1920s–1940s”,展出这么一对深具悲剧性的日本天才艺术家夫妻板仓鼎(Kanae Itakura,1901-29)与板仓须美子(Sumiko Itakura,1908-34)的作品。他们在1926年前往巴黎求艺三年余,很不幸地分别在28岁和25岁去世,艺术成就被埋没,百年后的今天才被重新认识——原来巴黎画派的日本画家不仅仅是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1886-1968)。1927年至1929年,近200名日本画家旅居巴黎,为艺坛献出一分光。
板仓鼎出生医学世家,在千叶县松户市长大。他中学时向西洋派画家堀江正明学习油画,立志成为画家但遭父亲反对。1919年考入现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西洋画科,还到Athénée Français修读法语夜校,为了方便法语发音,其作署名“Itakulla”而不是“Itakura”。这时期的板仓鼎受到教授冈田三郎介的影响,呈现出写实温暖、色彩鲜艳的画风,并创作铜版画。作品在1921年和1922年被选中参加帝国美展,父亲转而支持他去法国留学。
板仓鼎在1925年邂逅了日本著名俄罗斯文学学者昇曙夢长女、在文化学院大学修读文学的昇须美子,结为伉俪。隔年2月,这对新婚夫妇从横滨港启程,先到夏威夷停留约四个月,横跨美国,7月底抵达巴黎。1927年进入兰森学院的板仓鼎师从法国画家罗杰·比西埃(Roger Bissière),摒弃了现实主义风格,受到立体派艺术启发,创作出构图简洁、色彩绚丽,含有细腻诗意的画作。同年,他和刚开始绘画的须美子首次获选参加巴黎秋季沙龙美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