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学民油画个展主打峇厘岛风情 内心原始的呼唤

萧学民身后的大画《水的崇拜》传达出峇厘岛人对水的祭拜仪式。(龙国雄摄)
萧学民身后的大画《水的崇拜》传达出峇厘岛人对水的祭拜仪式。(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对萧学民来说,绘画是一种语言与传达思想的工具。他通过峇厘岛人的造型与服装,表达内心原始欲望与情感的呼唤。“原始的呼唤”展出从2000年至今创作的20多幅油画,主要描绘峇厘岛的风土民情。

很多人问本地画家萧学民:“为什么这么喜欢画峇厘岛?”

萧学民(80岁)举法国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不朽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为例说,高更这个题材的切入点非常难画,现代画家在技巧上可以画得更好,但缺乏内容,是高更画笔下大溪地的原始生活,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深度与时间,带入题目。画面上若是现代人的群像造型是没意义的。

萧学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画峇厘岛,一开始并不清楚为什么,现在我觉得是出于内心的呼唤。我们内心原始欲望与情感的呼唤,只有通过峇厘岛人的造型与服装才能表达,才能体会他们生活的深意。我会讲马来话,与他们沟通得很好。”

领悟高更名作感人原因

从1982年至疫情前三年,去过上百次峇厘岛的萧学民领悟到高更名作感人的原因,为何高更终死在大溪地,那是因为人的原始本真在呼唤。他说:“而人们在‘现代’的包装下,已失去了原有的‘本真’。印尼峇厘岛有幸还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相貌。”

早年前辈画家们的峇厘岛作品也打动了萧学民,深深被吸引。本次个展“原始的呼唤”展出萧学民从2000年至今创作的20多幅油画,主打峇厘岛的人物与风土民情。他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台北国父纪念馆等办过个展,上次个展在2014年。

展览有两幅大画,作于2007年的《丁香》(140×210厘米)饶有意思,令人回溯葡萄牙人16世纪于摩鹿加群岛发现比黄金还贵的香料——丁香,亚洲成为欧洲冒险家的乐园。至今,在印尼随处可看到妇女从树上采下丁香,平铺空地上,让太阳晒干。当地人与犬狗好奇地凝视着一名西方旅者嗅嗅散发浓烈气味的丁香。
 

萧学民《丁香》(2007)描绘在印尼随处可见妇女从树上采下丁香,平铺地上晒干,外人好奇嗅闻的场景。(龙国雄摄)

萧学民说,这段历史早已被人们遗忘。他有了构思后,到马六甲、摩鹿加搜集那个时代的服装资料,起稿时来了个绑马尾的洋模特儿,他觉得马尾碍眼,让对方松开头发,一头长发“野狮”出现眼前,不用考虑什么服饰了。

另一幅大画《水的崇拜》(2022),萧学民先有构思,再花100美金请来群模摆坐,设计画面,展现一群身着传统服装的峇厘岛女子围坐池塘进行水的祭拜仪式。峇厘岛人信仰水、火、风、土——人的存在的四大元素,而水为首。岛上的水利工程发达,河水被引导到稻田灌溉。这幅画花了五六年完成,有些部分油彩干了再填,带有粉画的朦胧感。

峇厘岛朋友跟萧学民说,以前在岛上看到很多相传是释迦牟尼佛陀留下的足迹,但现在没见到,即使有,石雕也脆弱残破。萧学民在《祂的足迹》(2010),让残破的无影脚在莲花池上得以完整呈现。佛陀相信不断轮回,几千世以后才能成佛。佛足石也指佛教信徒的足迹石刻,在早期无佛像时,作为佛陀的象征受人们礼拜。

萧学民《祂的足迹》想象重构莲花池上的完整佛足石。(龙国雄摄)

人体画传达丰满快乐

萧学民也画了不少峇厘岛人体画,待产中的母亲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戴大红花打鼓的大肚女子的自在,皆露出饱满黝黑的胸部,传达丰满快乐之感。一些白皙纤细苗条的裸女画是在新加坡画室构思完成,构图转换到峇厘岛的场景,少不了莲花池美景的衬托。

萧学民《希望》画出待产中的母亲对未来的期盼。(龙国雄摄)

对人体画,萧学民说,那是“性的表露,传达性观念,而性也是美”,所以每次他展出人体画,看展的人特多,冲着这个来。绘画是一种语言与传达想法的工具,具象绘画才能表达他的想法。对抽象画,他看不懂,也难理解。

1980年代在台湾以画肖像画维生,画过超过3000张肖像画的萧学民说,“肖像画是找生活的工具,没想法要传达。若有委托,即使丑的人也要画出好的一面。对肖像画的要求是:像、活、美。”

戴上白色鸡蛋花,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男子坐在地上欣赏一把利剑。《豪门三武士》勾勒出当地有钱人吃饱后,坐在地毯上品茶赏剑的日常场景,光影投在手臂上。到当地画家住家,看到一桌子的面具、吉他、鼓具等乐器,萧学民就画了《一桌子的乐器》,桌底下蜷着一只慵懒的猫咪。本次展览也展出一些写生之作,描绘峇厘民舍、准备早餐等场景。

展览即日起至7月10日,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6时,在海卉艺苑(东陵购物中心#02-41,19 Tanglin Rd)举行,电话81189816。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