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良博士今年高龄87,仍然出外写生画画,创作木刻版画与写字。他的最新个展“何家良三元艺术展”第一次展出上述三种媒介近40件作品,七八成是新作。

油画全为现场写生

何家良曾任文化部高级政务次长、南洋艺术学院前院长。他擅长风景油画,画了一个又一个消失的甘榜风光,我国已故诗人、书法家潘受赠诗“云彩纷纷入素毫,何郎画笔逐云高。马来村舍蕉椰外,一曲天风大海涛。”他的油画全是现场写生,重视光感,表现出印象派与表现派笔触。本次展出一些20世纪90年代他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写生的油画,从未展示,更多是取材本地的近作。

何家良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他跟随新加坡艺术协会每月第一个星期天的写生活动,有伴作画较好,不用麻烦扛画具。一幅2米×3米帆布画耗时三四个小时,出门先用胶彩写生,回家后用油彩修改,丙烯与油彩互补,使颜色更有层次感。新作用色鲜艳斑斓,一些笔触草草不工。他笔下的西海岸水色青葱,三巴旺公园绿意盎然,海滨边树木的勾勒立体突出。

本次展出何家良新旧木刻版画十来幅,构图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刚柔并济,变化丰富。作于1970及1980年代,刻画搬砖循环再用的女工,加冷河修补船只的印度工人,母亲亲吻孩子,爸爸骑脚踏车送孩子上学,一家人到政府大厦草坪野餐,富有生活气息。他在南洋美专(南洋艺术学院前身)修读时受老师许振第、林木化、林友权等影响开始创作木刻版画,反映民生疾苦。他犹记得将作品投稿报馆(比如《爸爸送我上学》),稿费5元。他说,版画很耗时间,需要一刀刀慢慢刻,一两个月才刻一幅,如今很少画家愿意做。

重拾版画“力之美”

何家良从政时没时间刻版画,退休后重拾兴趣,创作一系列版画刻画叙利亚难民的悲惨遭遇,疫情期间地铁车厢内戴口罩的新常态,为一群艺术家朋友、建国总理李光耀做肖像版画。他通过版画回溯1950年的绝后岛,也就是圣淘沙前身的奎笼风光。他与老伴出游,随同团员拍下他们的背影,他就根据图片创作版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延伸阅读

南洋美专校友会50幅人物画展

何家良喜欢黑白木刻的感染力,对比强烈、明快、朴素,刀味与木味易于显现,可表现出鲁迅所谓的“力之美”。他的两张版画新作印在200个布袋上,每个售价100元,销售所得捐献广惠肇留医院。

中正中学时期在老师陈洪指导下,每天练楷书(如柳公权)的何家良,退休后每天练书法,在疫情期间自创阴阳书体。喜欢于右任书体的他说,为写四个大小同样的字,先用浅墨,再用深墨写字,相互依映,主写成语与激励人心的话语。书法印上何家良斋号“无我斋”由中国水墨画家宋雨桂命名。

展览由新加坡艺术空间筹划,6月1日至10日上午11时至晚上7时,在若轩艺术展示空间(66 Kallang Pudding Road #01-01 Horkew Business Centre S349324)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