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教育家、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桃李满天下,与新加坡也颇有缘。
1994年7月中,叶嘉莹接受新加坡国立大学邀请到新加坡访学,给研究生上“专家研究”,同时与她的门生王国璎携手给中文系本科生上“韵文选读”课,她负责教授清词,讲稿后来整理成《清代名家词选讲》。
开这门课,对叶嘉莹的教学生涯来说也是一次特殊经验,她此前从未开课专讲清词。对当时上课的本地诗人刘瑞金、绘本作家阿果来说,叶嘉莹的课首先打破了词只有宋词的既定印象。
开启学生诗词感发
刘瑞金受访时说,叶嘉莹教授词学的方式独一无二,完全不用课本,出口成章,随时都能吟诵词句,学生们都非常享受。
阿果则说:“叶嘉莹对待词的观念,于我欣赏和理解文学与绘本都有莫大启发。她研究词,很早就结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她提到读者反应论……开启我们怎么解读文学、诗词。她又说,词的欣赏在于感发。文学作者创作时,用自己的手法,但完成之后,读者阅读过程中因为感发的力量,可以借自己的阅历去读出更深层的含义。后来我在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也得到借鉴。我们看绘本,很多人单纯理解为儿童读物,但好的绘本,不同年龄层看了,会因为不同阅历而读出不同感悟,这就是文学感发的力量。”
叶嘉莹在新加坡约半年时间,本地诗人淡莹与先生王润华教授常带她外出用餐。淡莹与王润华当时都在国大任教。淡莹是多年的叶嘉莹迷,1962年淡莹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时期,曾连续三年到中文系旁听叶嘉莹的课。
淡莹说,当年每堂课都爆满,她和同学每次先到讲堂放书“霸位”,等上完体育课再赶去听叶嘉莹讲课。没想到1994年有机会在新加坡同偶像接触,当时叶嘉莹70岁,每天精神奕奕,淡莹问她如何保持,叶嘉莹回答:只要找到一小个空间,她都会打坐十来分钟,打完坐,精神饱满。
淡莹说:“我真是好喜欢、好仰慕她。她一口京片子,真好听。在台大的时候,她会穿旗袍来上课。来国大的时候,她穿的是洋装。”
如今淡莹还不时会上网看叶嘉莹讲课的录影。
作为读者,本地作家林高也深受叶嘉莹影响。他说:“从微处看到叶老师对诗词的热爱,从大处看到叶老师的学问……叶老师也会用西方美学,但是她的解读是从文学看文学。”
2019年,南开大学百年校庆,新加坡的南开大学校友李伟雄、常庆云等人有机会拜访已95岁高龄的叶嘉莹,促成后来李伟雄推荐叶嘉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2021年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放映,常庆云则与文友创办“迦陵诗词学社”。
李伟雄博士目前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主任。他说,1994年到南开大学时,叶嘉莹正好受邀到新加坡访学,之后游走各地,因此他的学生时代无缘上叶嘉莹的课,非常遗憾。不过因缘际会,2019年得以拜访,除了感动还有一点心痛。他记得当时叶嘉莹谈到自己如何面对病痛,听了揪心,但叶嘉莹仍努力编书,致力推广诗词,展现顽强的生命力。
最首要称呼是教师
李伟雄说:“叶先生说过,这么多授予她的名衔中,最首要的称呼是教师,其他的都不重要。她这种教育的使命感,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本位是什么。(在大学教书)我们写文章发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升等吗?好像都是利己的。但叶先生是为了传承,她的态度提醒我们去省思作为教育者的态度。我在南开四年,收获最大的,除了本科的学习,就是从老一辈学者如鲁德才、罗宗强身上看到的光芒。”
叶嘉莹更是为人师者的榜样。
今年两位同样出生于1924年的百岁学者——齐邦媛与叶嘉莹相继去世,是学界巨大的损失。李伟雄此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在齐邦媛与叶嘉莹的祝福下,邀请她们的学生,在中国、台湾与新加坡三地举办“世纪对话”,为学界的未来指引方向。
他感慨地说:“现在已经没有人(重量级学者)可以站在山头摇旗呐喊,指引大家应该何去何从了。”
2019年的那次拜会,常庆云向叶嘉莹请益,希望能以叶嘉莹的号“迦陵”为名创立诗词学社。2020年5月疫情期间,常庆云等人线上开始读书会,接着在12月12日,叶嘉莹以荣誉社长的身份参与线上理事会,勉励学社成员。
常庆云受访时说,叶嘉莹允许学社以她的号为名,相信是希望更多人学习诗词。“所以我们也要很小心使用她的名号,不能做得太快太大,要保护她的风范与精神。”
叶嘉莹离世的消息一出,社员纷纷写诗作词悼念,学社也将在12月至明年3月,举办三场“叶嘉莹先生诗词书籍”读书会。
1990年代以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林立也与叶嘉莹有多次接触。
林立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时师从施吉瑞(Jerry Dean Schmidt),而施吉瑞是叶嘉莹在该校的第一位博士生。林立到温哥华期间,叶嘉莹已退休,但不时返校,林立拿着自己写的古典诗词向她请教,因而结缘。后来林立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叶嘉莹到大学的中国文化中心访问教学,林立等人将讲座系列整理成《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说诗谈词》。
在汉学界深具影响力
林立受访时说,叶嘉莹最大的贡献是致力普及诗词。此外,她多年在西方学界以英文著述介绍中国诗词,在汉学界也深具影响力。
林立也认为叶嘉莹推动诗词吟唱功不可没。他记得在温哥华期间,叶嘉莹曾给他许多录音,促成他以诗词吟唱为题写了一篇论文,从此开启关于吟唱的研究,他还曾到广州研究与学习演唱技巧。
林立说,叶嘉莹私下是一个很亲和的人,凡事不介意,饮食很简单。她常说:“我把汤泡进饭里面,随便吃就好”,是个生活简单的人。叶嘉莹把一生精力都放在诗词上,林立说:“我觉得就是对一件事情的坚持,把诗词当成生命的寄托,让我们知道诗词可以在心灵上提供支持。”
附:叶嘉莹生平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之家,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1948年与中华民国海军文职人员赵东荪结婚,同年11月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1950至60年代中,叶嘉莹在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6年受邀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执教,获终身教授职。
1979年起,叶嘉莹定期回返中国大陆开班授课,期间频繁在北美、亚洲各地授课。2014年她决定离开加拿大,定居南开大学。2018年,叶嘉莹设立“迦陵基金”,先后将自己的积蓄、变卖房产收入累计3568万元人民币(约664万新元)捐出,支持古典文化研究。
叶嘉莹于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2年、2015年分别被香港岭南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也是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一生致力于诗词教育,著有《迦陵论词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