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博客》写到最后一篇,我竟无从下手。反复思考应该写什么,翻开手机相册,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去寻找一张能带来灵感的照片。最后一节课和教授们的合照、食堂里最喜欢的涮羊肉,以及在等待3431天后终于和青春里的偶像线下奔赴成功的音乐节,每张照片承载独特的记忆碎片,而作者的意义是让零散的记忆找到落脚之处。

在新加坡,我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考试后和朋友聚餐庆祝。一切都挺好,只是偶尔看到住在宿舍的朋友半夜去supper stretch吃宵夜的合照,才感觉似乎少了点什么。可是在清华,期末考试前我和朋友泡在学校的咖啡馆从早复习到晚,红茶一杯接着一杯,有时困得眼皮打架,抬头看到对方同样迷茫的眼神,只能憋住笑声,生怕打扰到其他同学。期末后的早晨是在羽毛球场上度过的,球拍划破空气,我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前一秒还在互相挑衅,下一秒就累得连球都接不稳了。随后,我们骑着脚踏车冲向食堂,让热腾腾的甜豆浆,为清晨写下完美的开篇。清华弥补了我在新国立的遗憾,大学生活最动人的部分,便是共同奋斗的白天以及肆意欢笑的夜晚。

交换期间,我两次离开北京,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一次向西,从中学时期埋下的武侠魂使我坚持登上西安华山的西峰。剑指苍穹映日边,华山之巅论英贤。或许在平行时空的文字世界里,金庸老师笔下的武侠世界真实存在;论剑亭的雪地上还留着五绝的掌痕,剑气纵横的思过崖仍在等一个浪子回头。云海翻涌间,那个武侠世界与现实交织的江湖在每一道石纹里生生不息。另一次向东,在滨海音乐节上,我喊出的那一声“谢谢你送给我整个青春!”终将淹没于人海,但至少这一次,我终于能亲口当着偶像的面喊出这句话了。我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到他在的城市交换。在2025年5月3日的这一天,我兑现了他说“努力来见我”的承诺,完成这一场属于青春的双向奔赴。

可让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我竟开始对这片异乡产生“家”的感觉。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大概是四月里的某个下午,平时都是说“要回宿舍”的我下意识地说出“要回家”,又或者是考试结束的隔天,只在宿舍里补眠也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好朋友来到北京旅游时,我们坐在王府井夜晚的街头的长凳上,手里握着刚买的蜜雪冰城。她开口问我:“9点了,你不回宿舍吗?”我自信地回复:“坐地铁只需要30分钟,从校门骑脚踏车10分钟,肯定能在12点热水停前赶回宿舍的啦。”她眼神带着不可思议与佩服,仿佛重新认识了我——中学时期要在门禁前回家的女孩,如今能在异国他乡游刃有余。她笑着说:“我真觉得你已经把这里当成你的家了。”

在那几个瞬间里,连我自己都觉得北京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直到和室友度过了我们一起在宿舍的最后一晚,与她道别后的那天,房间里的宁静震耳欲聋。我清楚知道,是时候该回家了。交换就像一本替身文学——我不断在异乡的碎片里,寻找故乡的影子。初来乍到的我对一切感到陌生,只能拿着记忆作为样本,在新环境里反复比对,试图用熟悉的温度去解构陌生的城市,那些所谓“家”的感觉也不过就是故土与异乡的重叠而已。

延伸阅读

【留学博客】黄嘉敏:二十二
【留学博客】黄嘉敏:二十二
【留学博客】黄嘉敏:离乡·理想
【留学博客】黄嘉敏:离乡·理想

我仍摆脱不了故乡的束缚:和其他新加坡朋友说的新加坡式英语是我们为这个语言添上的摩斯密码,终于吃到裹满鸡油的鸡饭的兴奋,以及母亲要我帮忙弟弟解开化学题的那通电话。可也许摆脱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家”本就是权衡利弊的一次次对比后,最终选择的落脚处。这背后可能是坚定的选择,又或者是向命运妥协的无奈。没人规定“家”就必须只充满欢乐;以“家”为名的避风港在无数次海啸后也会满目疮痍的。

四个月交换让我明白,对新加坡的归属感与在北京收获的感动,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热带国家的阳光,遇见北方的初雪,都是不可或缺的风景。日记本上五颜六色的盖章记载我去过的每个角落,手机几乎满了的内存是无数美好邂逅的最好证明。此时只剩下最后的13天。你知道的,我总得回家。但我想让你知道,我还会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