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吃月饼?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中秋?这个问题,我曾经无数次在心里追问过。
年少的我,总是把中秋节当成一年里最值得期待的日子。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的月饼格外香甜。莲蓉的绵软细腻,豆沙的清甜不腻,五仁的香脆满口,还有那枚金灿灿的咸蛋黄,每一种口味都让我觉得新奇。我记得自己小心翼翼地剥开月饼的包装,就像拆开一份节日的礼物。咬下去的瞬间,浓郁的香气在口腔弥散,那种满足感,是任何零食都无法替代的。那时的我以为,我喜欢中秋,只是因为月饼。
事实上,真正让我沉醉的,远不止味道。那时的中秋,是整条街巷都弥漫着的热闹。黄昏一到,家家户户门口的灯笼便次第点亮,圆的、方的、卡通造型的,在夜风中摇曳着温暖的光。孩子们提着灯笼奔跑,笑声清脆,回荡在巷子之间。大人们端着月饼与水果,互相串门,茶香、糕点香与人声交织在一起,节日的气氛浓烈得几乎可以触摸。
我最难忘的,是家中的团圆。父母放下整日的忙碌,与我们一同围坐在桌边。外婆总会切开一个大月饼,分成好几块,每个人都能分得一口。我们边吃边抬头仰望月亮,月光如水,轻柔地铺洒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时的我觉得,月亮就是中秋的守护者,它看着人间的欢聚,也静静陪伴着每一个仰望它的人。
笑声是最真实的记忆。父亲说着年轻时的趣事,母亲嗔怪他“胡说”,眼里却盛满笑意。外婆总是感叹:“月亮圆了,日子也圆了。”我们这些孩子什么也不懂,只觉得中秋就该如此:一块月饼,一轮圆月,一家人整整齐齐。夜深时,大人们收拾碗筷,孩子们却还依依不舍,举着灯笼在院子里跑到最后一丝烛光熄灭。那一夜的温暖,总让我觉得时间会停留。
然而,时光总是悄然改变。灯笼渐渐熄灭,街头的喧闹也散去。月饼依旧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却多成了精致的礼品,少了往日的亲切。家人因忙碌而常常聚不齐,饭桌上的热闹也淡了几分。节日还在,月亮依旧圆满,可那份独属于中秋的氛围,似乎被时间一点点带走了。即便偶尔团圆,也总是匆匆忙忙,饭桌间的交谈带着手机的提示音,笑声浅淡,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肆意。
如今的我,常常在中秋夜独自坐在阳台上,切开一块月饼。熟悉的香气依旧扑鼻而来,可周围只有寂静的夜。偶尔抬头望月,我仍会想起从前:热闹的院子,闪烁的灯笼,阵阵的笑声。那些画面一次次浮现,却只能在记忆里重播,无法重现。每当此时,我都觉得月饼是一把钥匙,它带我回到那个温暖的夜晚,让我再次看见家人相聚时的笑容。
我喜欢的,从来不只是月饼本身。它只是一个线索,一种寄托,把我带回到那段温馨的岁月,提醒我曾经有那么一个夜晚,我们举头望月,低头分饼,心中都盛满了同样的圆满。真正让我怀念的,是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是一家人齐聚一堂的喜悦,是节日里独有的温度与光亮。
所以,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吃月饼?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中秋?而我喜欢的又岂止只是中秋和月饼呢?
欢迎在籍学生创作投稿,请电邮:zbatgen@sph.com.sg。投稿注明《取火》或《校果》(字数1000至1200字)编辑收,并附上作者中英文姓名、学校、电邮、邮寄地址、联络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