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新加坡学生的标配是五本:四本H2科目和一本General Paper,简称A水准考试。我们背诵的口诀是一叠叠厚重的讲义;我们抄写的经书,是被奉为应试法宝的Ten Year Series;我们临时抱佛脚靠的是咖啡这碗续命的墨,在最后几个时辰里,把整本经书强灌进一片混沌的脑海之中。

在青春最美好的18岁,那场本该被盛大庆祝的成年派对,终究在频繁的随堂测验中潦草散场。所有同学统一进入“背诵模式”,不求理解,但求考试别失忆。我的弟弟是今年众多考生中的其中一名,我望着家中走廊那面被弟弟贴了化学思维导图的墙,那是我当时日夜苦背,如今却不再记得的内容。

思绪一下子回到2021年A水准考试前一个月的那段时间。每天清晨6点醒来,晚上11点半入睡,那是我人生中最常与日出相遇的日子。世界仍陷在浓浓的睡意里,我坐在窗前摊开笔记,看着太阳徐徐升起,将天空染成一片暖色。窗外马路上的车辆从零星几点逐渐变多,引擎声由远及近,轻轻叩醒沉睡的城市。而我,就那样安静地注视着这座城市在我眼前慢慢苏醒。日复一日机械般的生活,让我不免恍惚,自己究竟是度过了30天,还是30遍的同一天。双手在高强度的复习下患上了关节炎,偶尔隐隐的疼痛至今仍伴随着我,那既是身体诉说的伤疤,更是成功熬过A水准考试的勋章。如果能用一句话形容高中,那便是除了A水准考试,什么都好。

可是如果没有A水准这场大考,或许那些苦中作乐的回忆就不会如此刻骨铭心了。是那些被化学难题逼到绝境,崩溃到头,只剩下和朋友放声大笑的瞬间;是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数学考试,而偷偷在物理课上刷的数学卷子;也是翻译老师那句“如果全班都拿A,就请客海底捞”的承诺。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实现百分之百的A,却依然成为了那年全校所有H2科目中A率最高的传奇。而高中岁月里最正确的决定,大概就是选择修读翻译。在课业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日子里,翻译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每当因理科失利而自我怀疑时,我就蜷进这个小角落里。在字句的来回转换间,在两种语言的缝隙里,我一点点拼凑起破碎的信心,暂时忘记了那种“我很没用”的失落感。

从高中毕业的第四年,我在教师节的时候再次返回校园拜访老师。和翻译老师聊天时,我提起大学四年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大学就是一场属于自己的筑梦之旅。我唯一要做的,就是专注脚下的路,心无旁骛地向目标前进,不再因他人的成就而陷入自我怀疑与内耗。我深知人各有志,路径各异。既然我已选择了自己的航道,便无需纠结于未曾抵达的彼岸。

延伸阅读

【留学博客】黄嘉敏:你知道的,我总得回家
【留学博客】黄嘉敏:你知道的,我总得回家
【留学博客】黄嘉敏:二十二
【留学博客】黄嘉敏:二十二

见证我在高中时努力刷翻译卷子的她,此刻听到我话语间的豁达而倍感欣慰,说我终于能看开了。但我告诉她,我从不后悔当年的拼命。正因为那时的我还看不清未来的路,唯一能做的就是奋力向上攀登。山巅或许没有答案,但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可能性,才能拥有选择的权力。

A水准考试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分数。它如同人生中无数座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山一样,其价值不在于将我们禁锢在某处顶峰,而是让我们为一场破土而出的黎明,悄然而坚定地积蓄力量。我们在登山的途中学会了如何与压力共处,在迷雾中辨认方向,也和途中的其他登山者结下了珍贵的革命情感。而当我们告别这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时,那份攀登过的力量就变成了我们应对一切未知的底气。与其说我们在青春最美好的篇章时留下了无法举办成年生日派对的遗憾,倒不如说A水准便是我们共赴的一场成年礼,更是属于我们每一代新加坡学生的共同回忆。

愿每一个在深夜里与题海为伴的你,终能坦然回望,与那段倾尽全力的青春岁月温柔和解。请继续心怀期待,步履不停。此刻,属于你的那束光正穿破云层,娓娓向你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