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香格里拉高铁站,入目的是高耸的皑皑雪山。下车的时间正好,午后的最后一抹斜阳为石卡雪山披上金缕衣,日照金山不再仅存于我的想象之中。
换乘公交到独克宗古城的龟山公园,仰头而望已经能窥见那巨大转经筒的一角。踏着石阶而上,高原反应更甚,脚步因呼吸不畅而走走停停,给了我慢下来享受的理由。路上随处可见身着藏服的行人,却一眼便可辨别原住民与拍写真的游客。
路途中段,石板平台上孔子殿与老子殿一左一右伫立在龙王神殿旁,不少人驻足参拜,祈求神明的照拂。
走到台阶尽头,便是历史悠远的松赞林寺。它所承载的历史与信仰,为本就华美的寺庙更添上一分庄严。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为神性的庙宇,织入一丝人间的烟火气。信仰化作空气在寺内敲击出梵音,诵经声为这辽阔天地演奏着,将数万人的祈福化作旋律供神祇品味。
绕佛寺一周,金碧辉煌的转经筒在茫茫夜色下熠熠生辉,宛若通往天堂的桥梁。不知为何,即使并无信仰,我看见眼前此景仍觉鼻头一酸。伸出手去触碰筒身,它比晚风还要冰凉,身边却似乎无一人感觉寒冷。我加入队伍一同转动转经筒,身侧是虔诚呢喃着六字真言的奶奶,金光反射,给所有祈福之人镀上金光。或许,信仰的存在是世界赋予人类的神性。
倚靠在一旁的栏杆俯瞰古城,街巷亮起的灯光像在林间嬉戏的萤火虫。镌刻在转经筒上的塑像静默地观望着世间,将世间种种记载成神明的画本,或许祂们也曾垂眸,或慈爱或欣慰地看着世人。
又是艳阳天,走进周边的早餐店,扑面而来的是酥油茶独特的味道。见我迷茫地看着端上桌的食物,老板娘用口音浓重的汉语,向我讲解着糌粑(zān bɑ)的食用方式。我笨拙地循着指使,把清茶倒进盛着糌粑粉和酥油的碗里,再用勺子搅拌,它竟神奇地渐渐凝固。这糌粑看似其貌不扬,入口却是甜腻的奶香味,搭配上暖呼呼的咸口酥油茶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打车到了纳帕海,水潭清澈透亮,如同被擦拭干净的镜子,叫人分不清天空与池水。牧民带着马群与牦牛放风,这片孕育着牲畜的土地,也同样慰藉着旅人的心。
找牧民租了一匹马,跨上马鞍,踩上脚踏,油然生出激昂的兴奋。也许是基因中尘封了多年的原始血脉终于被唤醒,骏马的奔腾并未引起一丝惧怕,反而令我愈加激动。耳边是疾驰而致的呼啸声,一望无际的原野与辽阔蓝天共绘成一幅油彩画。睁大眼不想遗漏掉一丝一毫景色,刺目的太阳在前方山峰之上,像是供台上的烛火。
下了马,方才热血洒脱的感觉,从此成了我字典里对自由唯一的注解。
离开之前,牧民递给我一席白色哈达(编按: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一种丝织礼品),说象征着善良与纯洁。他黝黑的脸上此刻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眼眸清明透亮,那是我在城市中许久未见的笑貌,或许这是草原与信仰孕育出的特性。他还特意提醒要小心别踩到牛羊马的排泄物,令我不禁想起刚才看见的几朵摇曳小花,也许它们是真的插在牛粪上。
隔着几十米,大经幡的色彩已经格外显眼,越是靠近,越是惊心,随风摆动的经幡像波涛不止的海浪,又像是在太阳光下竭力生长的格桑花。
走进大经幡,像意外被卷入了七彩的漩涡,透光的幡布让经文被映照在脸上,也许神明正给画本上的人类画涂鸦。
风不止,幡不息,幡布让风有了形状,也让信仰有了色彩。有人握着手摇转经筒旋转着,中间的经文似乎每一次转动都会与幡布上的经文一同呼应、碰撞。
回程的高铁上,耳机中的藏语歌曲旋律轻快又明亮。
“འཕུར་་་་
འཕུར་་ཡ་་་་་་་
མ་འཕུར་ན་མི་ཚེ་ཚར་རྒྱུ་རེད།
(大意是:飞吧飞吧,若不飞翔,生命将会流逝)
游荡的歌声此刻宛若在香格里拉用掉的一罐罐氧气瓶。它却远没有松赞林寺的诵经声圣洁,没有牧民赶牛的吆喝声响亮,没有幡布被吹动时的清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