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走,是一种低强度且适合多数人的运动,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锻炼及心理健康有益,然而,不正确的姿势可能会造成身体伤害。
国立健保集团旗下陈笃生医院骨科部门运动医学医生梁嘉杰指出,健走是一种负重运动,能锻炼下肢大肌肉群和核心肌群。
定期健走能提高有氧能力,这不仅能提高人体在有氧状态下持续进行运动的能力,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梁嘉杰医生强调,健走还可以提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IADL)功能,使上下楼梯或做家务变得更轻松。
陈笃生医院物理治疗师符艺丽指出,健走的健康益处包括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帮助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血压,减少患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
健走不仅适合健康的人,也适合患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或肾脏疾病但病情稳定的群体。但符艺丽提醒,如果察觉自己有胸痛、呼吸急促或其他不适症状,健走前应先咨询医生。
从低强度健走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8至64岁群体和65岁及以上人士, 每周应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至少75分钟高强度运动。
符艺丽说:“中等强度的健走,人可以轻松交谈,但无法唱歌;高强度的健走,人只能简单说几句话。”
开始健走,最好先从中等强度起步,走至少10分钟,并逐步延长时间,最终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体能较好的人可尝试高强度健走,目标为每周至少75分钟。
健走时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确保水分摄取充足
穿合适的鞋子
避开高温时段(早上10时30分至下午3时30分)
选择平坦、光亮、无障碍物的路线
出现不适怎么办?
符艺丽提醒:“若在健走中出现头痛、恶心、头晕,或肌肉痉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必要时及时就医。”
初次健走者若感到轻微疼痛,可尝试减缓步伐或缩短时间,再逐渐增加时长,锻炼强度。如果疼痛持续,应咨询全科医生或物理治疗师。
三常见错误健走姿势
走路时低头滑手机。
健走时,左右摆动手臂无法提高步行效率,正确走法是弯曲肘部,快速前后摆动手臂,以带动步伐。
拖着鞋子走路会增加与地板的摩擦,减缓移动速度,降低健走效率;行走时应抬起双腿,落脚轻盈。
选择合脚的健走鞋
新保社区医院旗下盛港社区医院职能治疗师叶孙华建议,选择健走鞋须考虑合脚程度、稳定性、足弓支撑和缓冲性能。他说:“鞋子应有足够空间让脚趾自如活动,鞋跟在行走时不可滑脱。鞋子的横向稳定性也很重要,以防止脚踝扭伤。”
同时要注意的,是鞋子的足弓支撑与缓冲性能。选择符合自己足弓类型(高足弓、中足弓或扁平足)的鞋子,可避免长时间行走后,足部疼痛。
鞋子也应选有透气性的材质,如网眼布 、皮革或合成纤维,以助散热排汗,减少不适感。此外,所选择的鞋子应避免引起疼痛或不适,防止跌倒风险。
预防和处理伤害
梁嘉杰医生指出,健走相关伤害可分为急性伤害和过度使用伤害。急性伤害通常与肌肉和关节有关,如健走的强度过高,可导致下肢肌肉拉伤,或因滑倒导致踝关节或膝关节扭伤。要预防这些伤害,他建议从合适的强度开始,并在安全环境中健走。
过度使用伤害会导致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病,梁嘉杰医生强调,适当的运动负荷管理很重要,他建议健走时适当休息,并穿上缓冲性良好的鞋子。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