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小印度

郑善霙是第一代小贩,在竹脚熟食中心做生意40多年。(龙国雄摄)
郑善霙是第一代小贩,在竹脚熟食中心做生意40多年。(龙国雄摄)

字体大小:

色彩浓烈的小印度,是本地最具烟火气的地区之一,每条大街小巷都有待发掘的人事物。本期《步出所料》聚焦在小印度做生意的摊贩和店家,看他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为小区提供纯碎的美味与真挚的服务。

每次走进小印度都会有新发现——惊喜发现新店新物,也乐于发现有些人事物依旧如昔。 

小印度有许多精彩的人事物等待有心人发掘。(记者手绘)

在步伐越来越快的城市岛国,小印度既可包容新店新玩意,也有足以抵挡时间洪流的怀旧情怀,街头巷尾集满一个个动人故事。

在小印度别顾着低头看手机,以免错过身边许多惊喜。(陈映蓁摄)
原本主打杂菜饭和咖喱鱼头的永胜熟食,因为郑善霙的另一半身体出状况,改卖浆绿等甜汤。(龙国雄摄)

建议以竹脚巴刹与熟食中心为起点,最好是平日早上9时之前,在阳光还温柔的时候,看着这个邻里慢慢热闹起来。

先排队吃碗545黄埔虾面(经常午餐时段就卖完收档),接着喝杯Generation Coffee的精品咖啡,再来一碗Auntie Alice(郑善霙)的浆绿(chendol)。

早餐要吃好吃饱,竹脚熟食中心是最好的起点。图中美食包括(左二起)545黄埔虾面,以及Auntie Alice的浆绿和阿渣(achar)。(陈映蓁摄)

看似简单的一餐,其实蕴藏着三个截然不同的小贩故事。545黄埔虾面现由辞掉白领工作,继承家族生意的第三代小贩李瑞芳掌厨;Generation Coffee是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共同创立,自己烘焙咖啡豆冲泡精品咖啡与传统咖啡;看不出已经70多岁的的郑善霙是第一代小贩,在竹脚做生意有40多年了。

怎么浆绿的招牌写着“永胜熟食”?原来郑善霙原本卖杂菜饭,她的阿渣(achar)和亚参咖喱鱼头等招牌菜,是附近许多上班族的心头好。由于另一半去年身体出状况后,她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在女儿建议下改卖浆绿。

开朗的郑善霙说过去没做过浆绿,唯有不停研究,忙得三个月内瘦了6公斤。椰糖浆、红豆和绿色粉条她都坚持手作,现在终于可以端出她满意的成品。

印族文化馆常有精彩的特展,现在举行的是“我的家园:马拉雅里人在新加坡”。(陈映蓁摄)

参观马拉雅里人特展

饱餐一顿后,越过实龙岗路去印族文化馆看看。生活在多元社会,主动了解各族群是终身的必修课。

2015年开幕的印族文化馆是小印度的地标之一,公民和永久居民可免费入场。(陈映蓁摄)

2015年开幕的印族文化馆,上午10时开放至傍晚6时,周一休馆,公民和永久居民可免费入场。文化馆设五个永久展区,通过多个互动性装置和数百件文物娓娓道出本地印度族群的历史,以及南亚族群与东南亚的渊源,故事甚至可追溯至一世纪。

进入文化馆,还能从不同角度鸟瞰小印度的店屋和街巷,了解印族的历史之后对眼前的景物也有更深的体会。

文化馆不时更换特展,目前举行的是“我的家园:马拉雅里人在新加坡”特展;就像华人有不同祖籍与方言,印族也有淡米尔人、马拉雅里人(Malayalee)、印地人和锡克人等。根据2020年新加坡人口普查统计,本地约有2万6643名马拉雅里人。

雨后天晴,多实路和杜鲁洛路的交界处,落花让人眼前一亮。(陈映蓁摄)

硕果仅存妈妈店

接着往花拉公园地铁站方向走去,进入白桥(Pek Kio)一带的住宅区,少了热闹,多了静谧,只有偶尔听到附近小学传来小朋友的嬉闹声。

步行约20分钟就抵达多实路(Dorset Road)和杜鲁洛路(Truro Road)的交界处,颜色鲜艳的小黄花为你指引方向。拐入小路,在1958年开业的妈妈店S.S. Mydeen出现眼前。过去店里主要售卖的杂志报刊和漫画,邻里的小朋友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时代变迁,现在妈妈店少了漫画,多了回忆,还有多种小吃、饮料和日用品,风雨无阻为居民服务。

Mohamed Ishak守着有66历史的妈妈店S.S. Mydeen。(陈映蓁摄)

现在的老板Mohamed Ishak是第二代店主,他说这一带曾有至少六七家类似的妈妈店,现在只剩他一家。他每天早晨不到7点就开店,晚上10点多才打烊。“下午会回家休息一下,由太太过来看店,不然真的tak boleh tahan(顶不住)啦。”

虽然累,他却乐在其中。非盈利组织“我的社区”(My Community)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会举办“我的白桥文史之行”免费导展,这家妈妈店是必访之地,老板也乐于和公众分享回忆。我们都要继续把故事说下去,失忆和遗憾才不会趁虚而入。

征求回忆路线

白桥过去常常淹水,剑桥路和卡莱路(Carlisle Road)交界处还保留本地已不多见的道路水位尺。(陈映蓁摄)

岛国拆建的速度让人措手不及,记忆中的街区或许渐渐被淡忘。《步出所料》欢迎你分享手绘地图与故事,告诉大家哪个街区让你忍不住放慢脚步。

请电邮记者(yingzhen@sph.com.sg),或把你绘制的地图和联络资料邮寄到:早报副刊编辑室/陈映蓁收,SPH Media,1000 Toa Payoh North S318994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