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牛车水大厦(Chinatown Complex)一楼的一角,空气里仿佛渗入些许红与金的喜庆气息。那是一片独特的天地,满是大红布、红彤彤的囍字贴纸,精致的绣球,宛如描上金的茶具与闪亮红包封,仿佛时光停留在旧日的婚礼场景中。“佳佳结婚用品”(K.K Marriage Goods)店主郑愉,便是这片小天地的守护人。
初次见面时,郑愉衣着朴素,脸上不施脂粉,正埋头整理桌面上的物品。她抬头瞬间神情略显淡然,眼中带着一丝疏离,似乎还不习惯面对媒体。可一旦聊到她的工作,以及所守护的传统婚礼时,她的眼神变得明亮,神情顿时柔和起来,语调里带着难以掩藏的热情与温度。那一刻,她酷酷的外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愿意倾囊相授的知心人。
自学改良手工绣球
郑愉1998年起在牛车水大厦经营婚品店,转眼已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物品主要来自中国,大红布、过大礼篮子、挂门红彩、喜庆绣球、敬茶茶具、大小红木屐……凡是华人婚礼必备的物件,店里一应俱全。她也策划传统婚礼,出租传统婚服,定制红彩和桌围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她笑说,当初进入这行,是被新人的喜悦感染:“看到他们欢欢喜喜,我也跟着高兴。”然而语气中也带几分调侃:“我的青春都耗在这里了!”
郑愉是兴化人,来自中国福建,1987年怀揣一腔勇气来到新加坡,最初在电子厂工作,当过房屋中介,后来因热爱手工而走上这条路。她没有拜师,靠的是一颗钻研的心,买来现成的绣球,拆开研究,再自己改良。她直言:“就算拜师,人家也不一定把真本事都传你,不如自己动手。”她的绣球鲜艳饱满,仿佛凝聚了她的巧思与坚持。
她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结婚生子。在她眼里,华人传统婚礼中最动人的环节是敬茶。“敬茶体现尊老爱幼的精神,象征家族的凝聚力。”她的语气笃定而柔和,像是娓娓道来一份家族记忆。她细心解释:茶具要有双喜字,寓意吉祥;有些新娘会用父母当年敬茶的茶具,延续温情。但新郎的茶具,一定要由女方送,而且是新的。“如果新娘用旧茶具,这茶具背后藏着不幸的婚姻,那就宁愿买新的,讨个好彩头。”
年轻人依循传统礼仪
郑愉也为新人策划传统婚礼,偶尔在新人与父母之间充当“和事佬”。年轻人受西方教育,有时想在传统里加入西洋元素,父母却执意要循古礼。她总是耐心劝解:“孩子喜欢做到哪一步就做到那一步就好,不然花了钱又不开心,双方都难受。”她的笑容真诚,话语里带着圆融的智慧。
让记者惊讶的是,如今在新加坡,依然有不少年轻人选择遵循传统婚礼的仪式。他们走进这家面积不小的婚品店,指尖轻抚过一件件古老而喜庆的物品,仿佛想在这场人生盛事中,镶嵌上一抹东方印记。
“中国一些地方的婚礼讲求豪华车队,一堆的洋化布置。可在这里,很多年轻人很认真地遵循传统礼数。”郑愉说时,眼里闪过一丝自豪。她不只是卖东西,更像是婚礼背后的见证人,甚至参与一个家庭的文化传承。
在她的客户中,有新加坡人,也有来自中国的。她透露新加坡年轻人有的非常传统,会给女方家门口挂红布,让街坊知道这家的闺女已名花有主。她解释时微微一笑,眼角淡淡的皱纹舒展开来,像是那块红布背后,蕴含的不只是风俗,而是一份温情。
既是策划人也是观众
27年来,郑愉的店铺就像一个静默的舞台,红色的布匹与茶具是道具,每一对新人都是这里的主角。她既是幕后策划,也是不自觉投入情绪的观众。“看到他们喜气洋洋,我也跟着高兴。”她轻声说。或许正是这份真心,她才能在守护传统的同时,把自己的热情也编织进每一场婚礼的喜悦里。
逢年过节时,郑愉把这份热情延续到售卖节日用品。年年岁岁,她的小店像一株小火苗,在现代化的喧嚣里,默默点亮着属于传统的温暖光芒。也许,郑愉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传统婚礼策划人的心路,而是一个新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后,用双手与心意守护文化的缩影。她的笑容,像一个绣球,在新人手中滚动,也在时光长河里传递喜庆、凝聚,与一代代不灭的情感。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