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被广泛用于城市治理的当下,如何让城市有未来感,同时又不失根,保持身份认同?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星期五(10月11日)在新中论坛对谈环节,以捞鱼生和航空业为例,回应主持人、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的这个问题。

她说,尽管疫情期间捞鱼生时喊祝语,只能用智能手机代劳,但疫情后人们还是选择自己喊祝语,因为这样“比较真实、比较有劲”。

她也指出,疫情高峰时,人们一度以为航空旅游会减少,因为能在线上开会,不用面对面交流,但疫情后人们依旧倾向航空旅游。

杨莉明进而说,这反映出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不是对于所有的变化都会开心迎接,有时也会抗拒。

延伸阅读

杨莉明:当局将检讨指导原则 提升数码政府服务无障碍体验
杨莉明:当局将检讨指导原则 提升数码政府服务无障碍体验
普洛斯首席信息官:关键时刻做决策 AI仍无法取代人类
普洛斯首席信息官:关键时刻做决策 AI仍无法取代人类

她说,英语中的说法叫“文化流淌在母亲的乳汁里(culture is in mother’s milk)”,人聚在一起时,文化会很自然地一代代传承。这个过程中会有文化流失,但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有生命力的,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数码化的态度,杨莉明重申,“数码为先,而不是数码唯一”。

她说,不盲目地追求数码化,在重要的文化方面,一些传统做法和习俗可以适当更新,但不能让它们失去核心意义。“比如我个人觉得派红包的时候,不需要用电子转账的方式,因为它是一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