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下,新中两国应建立信任,共同构建一个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使科技、资本、人才能够顺畅流动,推动可持续发展项目在更大范围实施。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四(10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指出,世界在去碳化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人类亟需找到能应对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

傅海燕在炉边对谈时说,这正是政府合作、多边主义的意义所在。她进一步说,在一种新的“全球环境秩序”(environmental world order)之下,投资和资本可以流动,科技和绿色产品的贸易也能畅通无阻,这将真正使新中两国受益。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于下个月在巴西贝伦举行,但自特朗普政府今年1月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来,全球气候合作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傅海燕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背景,“我们有时向前推进,有时暂停一阵——改变的速度取决于当地的政治环境,但其他国家必须继续前行”。

延伸阅读

填补气候领导空缺 学者: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应挺身而出
填补气候领导空缺 学者: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应挺身而出

今年是新中建交35周年。傅海燕致辞时回顾了新中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如何体现两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诸多合作。

她以天津生态城为例说:“项目启动时,可持续发展还不是许多国家主要关注的议题。但如今,这片曾经的盐田与污染荒地已转变为可持续城市生活的典范。”

展望新中未来在可持续领域的合作,傅海燕说,新加坡作为全球商业中心,支持绿色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在多个重点城市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生态系统,也为新加坡提供了推动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潜在合作机会。

她说,对于新加坡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提供了在城市规划、金融科技、交通、医疗保健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与中国公司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的机会。

今年的可持续发展论坛由中国新加坡商会和上海市普陀区政府联办,论坛主题是“链全球·汇英才·技赋能:共创可持续未来”,共吸引上千人注册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