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计划提升国民身份证功能,不仅用于身份验证,也可作为支付工具,以便更有效落实针对性补贴。分析认为,身份证未来有望发展为类似转账卡的多功能工具,但目前仍有不少技术与安全问题待解决。
马国财政部第二部长阿米尔韩沙近日宣布,针对性燃油补贴将于9月底启动,政府正与油站公司合作,确保民众可凭身份证“大马卡”(MyKad)进行身份验证与支付,以购买受补贴的汽油。政府将利用主要数据库(PADU)的资料,鉴定国民获补贴的资格。
马国政府较早前已通过发放慈悯基本援助金,测试身份证在身份验证和支付方面的衔接。首相兼财长安华7月24日宣布,向全国约2200万人发放单次100令吉(约31新元)的援助金,受惠者可通过身份证的电子钱包自动领取,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
有分析指出,这个援助金其实是全民试点计划,旨在为落实针对性燃油补贴铺路。援助金8月31日发放以来,首周有约45.5%民众成功使用身份证消费100令吉。
马国拉曼大学政治与新闻系助理教授刘惟诚告诉《联合早报》,政府尚未公布燃油补贴的具体执行方式,但可能采取发放慈悯基本援助金的模式,将补贴金额直接存入符合资格者的身份证。
他说,另一种做法是让民众先按市场价购买汽油,政府之后再将个人应得的补贴金额退回身份证的电子钱包。“这种方式的可能性较高,因为前首相阿都拉也采用过类似机制。如今身份证已可用于支付,这项措施相比当年更容易执行。”
2008年6月,阿都拉政府曾根据国际市场汽油价格,每公升提供0.30令吉折扣,同时向汽车引擎排量2000毫升或以下的车主,根据排量每年发放现金回扣,款项通过邮局发放。
马国经济分析师孔令龙受访时说,政府或按家庭收入,通过身份证将补贴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群体。“这是比较直接的做法,但无法根据个人的汽油使用量来决定补贴金额,也可能导致滥用问题。”
他补充说,一些没有车的低收入群体,可能利用身份证来买补贴汽油,再转售获利;高收入群体则可能利用别人的身份证来添油。
另一方面,近期民众在使用慈悯基本援助金时,支付终端系统因交易量激增而宕机。如果政府将这个机制扩展至油站,须先克服系统与技术问题。
刘惟诚强调,政府须确保系统安全,防止人为滥用和信息泄露。他也质疑PADU系统在创建时反应不佳,政府如何有效及公平地判定补贴资格将是一大挑战。
身份证应用或扩大至其他补贴品
不久前,马国国内贸易及生活费部副部长傅芝雅透露,政府正开发新的应用,未来民众须扫描QR码并验证身份证,才可购买受补贴的食用油。这个系统将覆盖从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并计划进一步用于购买RON95汽油等其他受补贴的商品。
孔令龙说,身份证未来有可能具有类似转账卡的功能,但须先克服软件兼容、系统覆盖、终端设施及成本等挑战。
他举例,政府发放慈悯基本援助金时,规定消费者只可凭身份证在指定地点购买特定必需品;若用于燃油补贴,每一家油站都必须配备相应的系统,否则可能导致严重混乱。
他建议政府做好长期规划,与企业和民众充分沟通及收集意见,以确保措施顺利落实,避免再次出现政策反复的情况。
马国9月底落实燃油针对性补贴后,RON95汽油零售价将从每公升2.05令吉降至1.99令吉。分析认为,政府可能先试行以身份证验证补贴资格,再根据实际情况与公众反馈调整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