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的王国治和弟弟共同经营一家邻里超市,他抽出时间在店里货架之间的走道接受采访,由弟弟王国仁接棒坐镇收银台。
名为“新南发”的小超市位于大巴窑北,是兄弟俩的父亲在1973年买下店面开设的,售卖食品和日用品。“那时的生意特别好,我们从小就在店里帮忙。上学时别人的零用钱只有两元,我有五元,大家都开玩笑叫我少爷。”
王国治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邻里超市开遍全岛,单是大巴窑北这一带就有20多个。虽然竞争不小,但店里顾客不断,巅峰时期还有外卖送货服务,生意好到“怎么忙都忙不完”。
红红火火的新南发养活了王家三代人,但王国治兄弟两人10年前接手时发现,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王国治说,大型连锁超市走入邻里,那里种类较多、价格也实惠,分散了一大部分顾客。
双亲相继去世后,店里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一年营业362天,只能由兄弟两人轮流看店,不得不取消送货服务。王国治说,不是他们不想请人,但实在困难。“如今我和弟弟两个人一起打理,扣掉店里的运作成本、杂费和公积金等,每人一个月到手只有千多元。”
虽然今明两年消费税陆续上调,但因为卖的是日常必需品,王国治尽可能不调整售价。尽管如此,出于小商家的无奈,在供应商多次起价后,他们不得不涨价。“现在不是一样东西起价,是样样都起,包括糖、鸡蛋、牛奶等。必需品起得越离谱,人们的感受就越深,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夹心层受影响很大。”
多年来活跃于基层和社区活动的王国治说,水起价,电跟着油价上升也频繁起价,人们心理上很难平衡。“其实只要政府和民众解释,这些费用是用于新加坡的建设,相信大家是可以接受的。”
省钱贴士
一、自己开超市的一个好处是能吃店里的食物,但是他只吃快过期或卖不出去的。王国治说,如今他和太太两人吃得简单,有时从店里拿一盒午餐肉就能煮一餐。
二、王国治建议人们可以多在家煮,比外出用餐或打包食物更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