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于圣若瑟书院国际学校的陈业昇去年和朋友一同组建30人的青年志愿服务团体,与陈笃生医院的医疗人员协作,为年长患者组织活动,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复健生活增光添彩。
虽然面临繁重的课业和考试压力,18岁的他仍每周坚持到医院当义工。他和伙伴不仅会和病患一起搭积木、养植物,还利用投影仪将桌面变成触摸屏,与他们一起玩电脑游戏。
陈业昇受访时说,团队会按照病患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活动,例如,他们会和行动能力尚佳的患者一同进行体育锻炼,包括打排球等。“尤其是看到患者露出笑容时,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
他也提到:“在这段旅程中,我不仅有机会和年长者相处,也学会了在策划统筹活动时,要有团队协作精神。我也希望将来能读医科,继续为他们服务。”
陈笃生医院迎来创立180周年之际,医院的青年定期义工从2022年的50人增至2024年的249人,是原来的近五倍。陈业昇是其中之一。
在与患者接触之前,这些对医疗保健行业感兴趣的青年义工先接受由专业医疗人员开展的护理培训。这为有志投身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生或转业人士,提供了实践机会。
年长志愿者取之社会 回馈社会
院方也希望在志愿服务团体内营造跨年龄层和世代的交流氛围。今年88岁高龄的杨瑞兰(退休教师)从1995年加入陈笃生医院消遣治疗工作组,是服务年限最长的志愿者。
她回忆说,1994年她不慎在宏茂桥家中跌倒,摔到了腰和尾椎骨。在住院的一个月期间,她得到了医院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我想要取之社会,回馈社会,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杨瑞兰不但定期为住院部的病患组织手工艺、唱歌等活动,让他们在身体康复的同时,也变得开朗,她也会与时俱进地制作一些纺织布袋和工艺品,为医院举办公益筹款。
她说:“生活中撞见以前在医院陪伴过的老友,他们还认得出我,记得我,我觉得很欣慰,助人为快乐之本。”
家人曾患失智症 如今加入志愿者小组助人助己
谭玮玲(54岁,供应链销售员)则是在患有失智症的家婆因心脏病离世后,决定加入志愿者小组,为失智症者的日常生活起居提供支持与帮助。
她受访时说,之前因工作忙碌,并未察觉老人有很明显的异样。“虽然,她有时做饭会忘记关火,但我们从未想过这和失智症有关。”
后来,因家婆患上冠病,入院检查才确诊失智症。不久后,她因心脏问题离世。“当时听到是失智症,都很惊讶,也为自己的疏忽感到后悔遗憾。”
参与志愿者小组以来,她对失智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变得更有耐心。“和他们相处下来,我才知道原来失智症患者会抗拒洗澡,会自言自语。”
她说:“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多了解一些,给予他人更多关爱,也是助人助己。”
整体而言,在冠病疫情后,陈笃生医院的定期义工人数回暖,从2022年的367人增至2024年的813人。
